浙江日报舟山11月4日电 阅览室摆放着各类图书和手工作品,午休室的棉被床单整整齐齐,活动室里各样玩具应有尽有……这就是董美娥工作的地方。你以为是幼儿园托班?其实这里是舟山沈家门街道的小康阳光残疾人庇护中心。
“如果没有爱心,这份工作可做不来。”董美娥说。街道有21名智障或脑瘫患者,以日托的形式每天来中心报到,食宿全部免费。在这里,他们玩耍、做手工,前所未有地交朋友。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十几岁至二十几岁的青少年,在中心负责人董美娥眼中,这些人都是她的孩子。
每天一大早,董美娥和护工们等在中心门口,迎接这些兴高采烈来上托班的“孩子们”。
一头精干的短发,穿着干净的黄毛衣,26岁的阿俏姑娘跟妈妈告别后,兴冲冲地和好朋友燕燕打了个招呼。
“你来啦!”燕燕正认真地折着千纸鹤,回头朝阿俏笑笑。阿俏坐在一旁看着,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刚来的时候,阿俏一句话都不说,谁也不理,一坐一整天,小便都要提醒了才去。”说这些时,董美娥把我们拉到一旁提醒说,“虽然他们智力有异于常人,但很多话都听得懂,我们这里讲话都很注意,不能伤害他们。”
阿俏从小到大都被关在屋子里,没有朋友,整天披头散发对着窗户。庇护中心开放后,妈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她送了过来,此后每周5天,再也没间断过。
“阿俏喜欢来这里,交了朋友,人也变得活泼了。”阿俏妈妈握着董美娥的手,感激地说。
彼此交好的小徐和小胡一会儿比赛拍皮球,一会儿又坐在一起画画。小胡上过两年小学,中途辍学了;小徐自小被关在家里,连喝喜酒父母也不敢带他去。在他们令人同情的人生背后,同样也是两个令人心酸的家庭。
“为了照顾小孩,父母没心思工作,家庭条件越发困难。孩子自己浑浑噩噩,但父母自卑心都很严重,这里的孩子几乎都碰到这样的状况。我们庇护中心除了要护理照料这些‘孩子’,更重要的是解放他们身后的家庭。”董美娥说,每天跟家长通电话,开导谈心,也成了她的日常工作。
午休结束,“孩子们”齐齐坐下,熟练地折起素饼纸盒。为智障患者创造就业机会,也是庇护中心开办的目的之一。
燕燕折了130个纸盒,是今天折得最多的一个。她很开心,嘟囔着要给妈妈买鱼吃。这里实行按劳计件,每月最高的能赚几百元钱。
不过,一年前中心刚开办时,所有工作人员包括董美娥,都有些不适应。
大小便拉在床上,两个人突然打起架来,稍有不如意就在地上打滚……这样的环境让不少护工打了退堂鼓。“我们中心现有4名工作人员,不但要帮‘孩子们’进行心理教育、锻炼身体,还要负责基本的衣食照料,没有爱心是坚持不下来的。”护工蒋素娜说。
从早上8时到下午5时,工作人员都陪在“孩子们”身边,照顾吃饭、午休,手把手教他们玩器具、叠被子,和他们说话沟通……都说爱是相互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也唤起了“孩子们”纯真的感情。
董美娥回忆:“有一次小徐他们吵架,我旁边看着眼泪都流下来了。小徐跑过来说,阿姨我们不吵了,你不要伤心了,我给你揉揉肩膀。”
工作人员的关爱,家长的感激,“孩子们”的纯真善良,丝丝缕缕的情感交杂着、共生着,温暖了所有人的心。
从2010年开始试点,舟山现已拥有16家这样的庇护中心,每年新增4到5家,目前共有196名残疾人享受到了中心的护理。舟山市残联劳务部主任孙如忠说:“残疾人庇护中心成立以来,受到了群众的好评。我们年内还准备建成一家规模化的示范性庇护中心,预计能同时护理70人,另外还将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建立规范的护理标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