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南浔11月4日电 走进湖州南浔区双林镇七星桥村的百亩“生态农业试验田”,金色稻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稻穗把稻子压弯了腰,一台收割机正在地头收割稻谷。
一个多月前,记者曾探访过这块稻田:当时正值农忙时节,看不到农民忙碌在田间除虫喷药的身影,只见青蛙从稻田间跃起,碰得沉甸甸的稻穗摇晃得厉害;远处传来鸭子“呱呱”的叫声,一派悠闲的田园景象。原来,这块稻田主打的是“生态”招牌,而这些青蛙和鸭子,正是稻田的“卫士”。
南浔区植保站的姚学良副站长给记者释疑:这块稻田创造性地采用了“稻田套养鸭(蛙)、路边种上花(草)、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措施,培养和吸引害虫的天敌,代替施放化学农药;同时利用鸭粪等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充分发挥稻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回归生态种植,形成了一派“田畴沃野,晚稻飘香;阡陌之间,蛙跃鸭鸣”的田园风光。
这块稻田三面环水,地理环境相对独立。每年7月到10月,是晚稻集中施放农药的时期,但这片稻田“特立独行”:今年7月中下旬开始,在近处的30亩稻田里投放了2000多只青蛙,远处的70亩稻田放养了1200只绍兴麻鸭,依靠生物防治稻纵卷叶螟、稻天虱等害虫。此外,还在稻田周围种植芝麻、大豆,吸引稻田害虫的天敌;稻田旁安置了寄生蜂箱、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设施。
“一般来说,晚稻从种植到收割,需要喷洒六七次农药,我们这里在8月底之前一次农药也未施放。”华扬粮油专业合作社的农艺师黄水荣介绍道。由于这是第一年开始试验,青蛙投放密度不够,因此9月初喷洒了一次农药;放养麻鸭的稻田则做到了完全不喷洒农药。
姚学良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和生态账:“喷洒农药每亩成本约为150元,还会造成空气、地下水质和河流污染;生态种植投入小,产出的稻米更健康,也减少了杀虫剂对生态的破坏。今年这批鸭子‘退役’后,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卖掉,由于吃得纯天然,又在田间不断运动,也是非常受欢迎的绿色食品呢。”
由于生态稻田需要给鸭蛙留出充足的空间,因此没有采取一般水稻的密植方式,产量与普通稻田比也就相对略低。上次记者来探访时,依照水稻当时的长势,工作人员预计每亩产量在400至500公斤。“这个目标胜利达成了,每亩500公斤,大丰收。”黄水荣笑着对记者说。
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和市区植保站多次取样调查结果显示,这里的稻纵卷叶螟卷叶率低、稻飞虱密度低、纹枯病发病率低,生态防治初见成效。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的祝增荣教授曾这样描述:“大花六道谋长效,芝麻开花节节高;鸭蛙护稻治害虫,生态工程七星桥。”
收割机隆隆而过,收获的一颗颗金灿饱满的稻谷,将化作明朝餐桌上的“放心粮”。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