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核心提示:
表态快,处理慢;发布多,真相少;道歉重,问责轻……社会热点事件,公众密切关注,渴望及时了解真相。但一些地方和部门能捂则捂,能堵则堵,能拖则拖,使很多热点事件变成“烂尾新闻”,结果让自己失信,令公众失望。
家住杭州城西的杜倩倩,每天上班途中,在公交车上最爱做的事就是用手机上网浏览新闻。可最近,对网上的一些热点事件,她越来越疑惑。“有些事情一开始闹得热火朝天,到后来就无声无息。到底是什么结果?我们都等着看呢!”
这些疑问并不是杜倩倩一个人的。
如今网络威力渐显,一些部门和官员的行为或社会事件,稍不留神就会成为热点事件。相比以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鸵鸟政策,如今各级政府在回应热点事件中,速度快了,力度大了。然而,有些事件被一些地方有意无意地逐渐冷却,虎头蛇尾,成为“烂尾新闻”。
冷处理:回应虎头蛇尾
这几天,某周刊的官方微博曝光了国内一知名导演小女儿的照片,把沉寂了半年的导演“超生门”事件再度拉入了公众视野。
今年5月,有媒体曝光国内某知名导演涉嫌超生,引发了一场全民关注的“超生门”。名人就能不顾国家法律超生?名人难道就有特权?……民众一连串的问题把这位导演和相关计生部门推向了风口浪尖。
在娱乐圈打拼多年的名导演,毕竟有经验,选择沉默以对,曝光率也低了很多,计生部门则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事情一被曝光,相关计生部门便宣称已经成立领导小组处理这件事,目前调查报告正在完善中,将尽快将调查结果对外公布。可至今时隔半年,这个所谓的“尽快”调查依然没有动静。记者也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没有发现官方发布任何有关调查结果的信息。
在舆论的风头上,相关计生部门选择了积极应对,成立领导小组,以示重视,这样的态度看起来似乎很诚恳,也暂时封住了媒体和群众之口。但接下来“无休止”的调查,让这个事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烂尾新闻”,也让老百姓开始怀疑,究竟是调查无果,还是一味拖延。
一些娱乐八卦新闻的不了了之也许不足为奇,但如今的更多“烂尾新闻”,出现在一些热点公众事件中,更让人忧心。
连霍高速公路义昌大桥垮塌事件曾经牵动了许多人的心。今年2月1日上午,一辆运输烟花爆竹的车辆经过大桥时发生爆炸,造成该桥南半幅桥面垮塌,多辆车坠桥。最终酿成了10人死亡、11人受伤的惨剧。有关调查组认定,这是一起涉嫌严重违法生产、违法装载、违法运输引起的重大责任事故。
既然是责任事故,必定要问责,可当地安监部门却迟迟没有发声。直到今年7月底,在媒体不断追问下,当地安监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事故调查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意见也初步形成。依据管理权限,涉及的3个省正按规定审批程序进行,具体意见在批复后才能公布。
说完这话,一晃又是3个月过去了。日前,记者通过网络等公开渠道再次查询事情的处理结果、问责情况,完全查不到,许多信息还停留在2月份,事故最终的处理结果依然没有公之于众。
拖延术:结论销声匿迹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听众还在兴致勃勃地等待“下回分解”时,相关部门的回应却戛然而止,再也没了下文。“烂尾新闻”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纵观近年来发生的有关事件,记者也给“烂尾新闻”归了归类。
某些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回应很快,但事件的真相和发展却让人“雾里看花”。
今年7月,西部某县曝出医务人员参与拐卖婴儿案。事发后,当地作出了回应,县卫生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妇幼保健院院长、分管副院长和分管护理工作的工会主席共5名相关责任人被免去职务。
针对此次案件中暴露出的安全监管漏洞和薄弱环节,省级部门还抽调40余名三级医院产科专家组成了10个检查组,由省卫生厅有关领导带队分赴各地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全省医疗执业安全大检查。当时,公安机关还宣布已根据群众举报立案5起。
可是,有关10个检查组的详细检查情况,却一直未见公开,而当地公安机关已经立案的5起案件,至今也没有任何情况公布。
能拖就拖,能闪则闪,似乎成了一些地方应对热点事件的“有效战术”。
某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今年5月下旬公布抽检发现的120批次镉超标大米,其中由湖南厂家生产的多达68批次。在媒体的一再追问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才相继公布4家被检米及米制品镉超标的使用单位及其镉含量,但对于产品流向及查获数量则未公开。
有关部门也对公众提出的“镉大米”事件调查结果、处理情况视若无睹。最近,记者查询相关官方网站,有关“镉大米”事件并没有任何新的信息公开,处理结果如同石沉大海。
相较于前两种,有些地方对待曝光更“直接”,不仅当事人没有任何表态,网上的有关信息也很快被删除,公众无法查看。
陕西富平拐卖婴儿案,公安机关立案5起后无任何信息发布;“气功大师”王林非法行医事件……有网友还专门为近年来的一起起“烂尾新闻”,盖成一座“烂尾楼”,一次又一次触动着公众的神经。
一拖再拖,让热点事件慢慢淡出公众的视野,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有些受处理的官员,最后也偷偷地改头换面,再度复出。
捂盖子:最终适得其反
“烂尾新闻”的存在,是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姑息和纵容,其生存的土壤,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不作为与“保护”心理。
“遇到问题了,不想查、不敢查,但是又迫于网络的压力,没办法回避,只好先站出来表个态或者道个歉,至于后面的事情,慢慢再说。”对于有些地方面对热点事件时的消极态度,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在一些事件中表态、道歉,甚至免去责任人的职务,都只是一种“应付”,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而是为了暂时平息公众的“怒火”。等“风头”过了,公众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事情就算是“顺利解决”了。
有专家指出,产生“烂尾新闻”的真正原因是,从事件开始的“捂”住真相、中期的“堵”住追问、到最后的“拖”住处理,让很多热点事件,由当初的轰轰烈烈万人瞩目逐渐变成偃旗息鼓草草收场。在不知不觉中,处罚的力度减弱、范围缩小,负面影响减低,一些小手段也可以暗地里施展。
专家认为,当新闻事件上升为公共议题,公众不仅追问事实真相,也关心谁来负责、怎样善后,以及如何避免类似问题重演。对这些追问的应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果只是高调应对舆情、消极处理问题,看似开了好头,实际上虎头蛇尾搞“半拉子工程”。这种做法,都是避风头心理在作祟,对公众不负责任,不利于解决问题。
说到底,是一些地方官员太注重头上的乌纱帽。他们对负面事件报道的认知存在误区,总认为有媒体将事件曝光,会有损地方形象,有损自己的政绩,影响仕途。在这种心态驱使下,便出现了一些地方部门和负责人遇到事情后试图“捂盖子”,利用种种手段封堵媒体和知情者的嘴。殊不知,一味地“捂盖子”,也会变成“捅娄子”,最终适得其反。
从10年前的“非典”事件,到去年底发生的苯胺泄漏事件,正是因为官方对消息的“捂”、“堵”,造成网上一些小道消息到处乱传,引起社会恐慌。而最后,那些一心想封堵消息的官员,并没有因此保住官位,最终也被问责。
防止新闻“烂尾”,亟须机制创新,实现从应急处置到常态治理的转变。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对热点事件,公众有知道真相的权利,媒体也有报道事实的义务,发生事件的地方政府和部门更应积极面对问题,迅速公布权威信息,直面公众疑惑。
要建立事件调查和处理信息的全程公开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加强监督,在公众目光下不断推动问题解决。还要从个案的披露和发酵中,举一反三,查找深层症结,建立防错纠错机制,了却旧账、不欠新账,把热点压力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
(本文系记者方力通讯员陈勇采访和整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报道而成。)
-专家观点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钟开斌:热点事件发生后,公众最想知道真相、谁对事件负责、下一步如何改进工作。但是一些地方这3个环节都做不到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相关部门很快回应,表态很好,却迟迟没有下文,不禁让人怀疑:他们是真想解决问题,还是纯粹为避免问责、保“乌纱帽”?所以建立由第三方参与的调查机制十分必要。事件调查组应吸纳媒体、人大代表等多方参与,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调查机制,避免自说自话,自查自纠。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