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医二院的医生昨天发了一条微博,称浙医二院一医生被病患殴打,耳膜撕裂。起因是病人嫌门诊女医生年轻,质疑其能力,该女医生便回答这是普通门诊,要找老医生可以去专家门诊。另一医生过来劝解,被揪住头发暴打,致使外耳道撕裂住院。打人者已经被处以拘留5天,罚款300元。
又是一起医生被打事件。说一个又字,大抵说明了此类事件发生的频率。从什么时候起,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剑拔弩张到这种地步?一言不合即视对方为寇仇,动辄拳脚相向?嫌女医生年轻,就质疑其能力,须知所有医生都是从年轻时候过来的,老医生不是生下来就老的,没有年轻时候一年年诊治病人的积累,经验何来?想看专家,就得掏专家门诊的钱,这总没错吧?何至于对劝解的医生如此暴戾,下此狠手?
打人者已经受到了处分,可医生和患者的相处之道,在一起起的类似事件中,却愈来愈变得肃杀寒冷。曾经念着希波拉底誓言走上医生岗位的白衣天使们,小心翼翼地给病人开着一张又一张的检查单,让病人签了一个又一个的字,以便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而病人们则在一个一个的检查中,用怀疑的眼光打量着医生。不时曝出的医生被打事件让医生无助愤怒,而一些医生失德的报道则让患者更加犹疑、更加胆战心惊。
信任之墙轰然倒塌,难以重筑。因为医疗环境不会一下子改变。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可医疗资源相对于庞大的就医人口而言,却是那么的稀缺。据测算,一个好医生,一天会接诊七八十名患者,他们花在每位患者身上的时间,大约只有五六分钟。你还指望这个医生对这七八十人都面带微笑?医生也是人,也会不耐烦。某些时候,医生都没力气笑了,或者没精力详细解释了,可病人会觉得医生冷漠,觉得医生不负责任,医患矛盾就此滋生。在一些大医院,门诊窗口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有多长的队伍,就有多大的抱怨。在焦灼的等待中,患者或多或少的带了点情绪,一有机会就会爆发。曾经晚上带孩子去一家著名三甲医院看病,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里,先是看到一名患者怒斥门诊人员没告知清楚让他多排了1个小时的队,接着又目睹一名患者指责医生没有医德,医生忍无可忍,拍案而起,愤懑地喊出一句,“我到底哪里错了?”
是啊,到底哪里错了呢?对于少部分将病人左肢当右肢切除的失德医生而言,其错自彰。对于一些蛮不讲理动手打人的患者,其错自明。可是对于大部分医生和患者而言,到底是什么让彼此如此纠结如此心怀提防?不仅仅在于医疗服务的稀缺,还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患者不仅仅有走进医院看病的需求,更本质的其实是将病看好的需求。可医生不是神仙,不具有让所有患者都痊愈的能力。而看病是个技术活,患者不具备医生所拥有的专业知识,病没有看好,医生不耐心,账单那么贵,各种猜疑各种揣测就来了。是不是人没有托到位?是不是红包给得不够?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信任吗?
病人走进医院的时候提心吊胆,医生看病的时候如履薄冰,这不是健康的医疗环境。一起起的暴力冲突,医生无力承受,患者也不应承受,除了给医院每20张病床配一名保安外,是否还应有更好的主意?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