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全国数十个城市提出房价调控目标,除京沪两地语焉不详外,广州、深圳等地均表示调控目标为“房价涨幅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然而时至今日,全国房价涨势依旧,很多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高于居民收入增幅,调控“军令状”在不少地方已成戏言。
何以如此?笔者认为,答案就是行政命令不能包打天下,权力刚性之手“掰”不过市场柔性之手。
中国的楼市,已经走过“步步惊心”的十多年疯涨之路,房市虚热让宏观经济和微观民生都不胜困扰。在全球危机的阴霾之下,日本和美国的金融危机皆是从楼市泡沫破裂开始,对此我们相当警惕。民生层面,由炒房而富的利益阶层毕竟是少数人,事实是绝大多数民众都在慨叹房价畸高。正因如此,我国楼市调控政策的力度从来没有放松过,从2010年规范和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到“国五条”、“国十条”再到“新国五条”、“新国十条”等,力度不可谓不大,组合拳不可谓不频繁,但各地楼市几乎患上了“宏调免疫症”,“宏调”几乎成了“空调”,行政手段对于楼市的调控似乎陷入困境。
行政权力调控楼市,不可能采取“休克疗法”让其“硬着落”,只能采取“点刹”方式让其渐趋健康稳定。西医式的政策猛药弊端多多,中医式的慢药疗治相对较好,但对于“久病”的中国楼市,只能是“病去如抽丝”,逐渐趋稳见好。
而且,在楼市已经深度市场化的现实下,中央政策的刚性,在各层级行政执行中会遇到不同的省情、市情,若各地简单执行,整齐划一提出楼市调控目标,即如数十个城市不约而同宣称房价涨幅低于人均收入涨幅,豪言就难免沦为戏言。在这一点上,上海与北京对楼市走向的判断显得更为理性成熟。
楼市依然是宏观经济和民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宏调楼市,让楼市回归理性,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出了客观理性的答案,即重新界定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让市场起决定作用,政府起辅助作用。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