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的《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昨日以雷厉风行之势,横切入我们的视线。这份之前始终在案头徘徊的文件,面对持续肆虐的雾霾终于加速,也算是对民意的一次积极回馈。
但若细细审读,不满意者或众——对比兄弟城市,杭州版的防霾预案在启动响应的条件和相应采取的措施方面,太宽松了!
例如红色预警启动条件,杭州设定为AQI>450,而上海等地则是PM10或PM2.5超过300,也就是说,在同等污染条件下,南京已启动一级红色预警,而杭州只是橙色甚至黄色响应。至于预警下的相应措施,杭州也比兄弟城市缩减不少,南京版中提到的人工增雨,杭州方案中只字未见,连增加洒水车次数也要少上1~2次。
有关部门或许只想以不伤筋动骨的方式,将霾害对市民的生活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毕竟,每一次应急预案启动,都会让社会生活进入一种非正常状态,城市的正常运行、资源配置、组织监管、企业生产、学校教育都将面临巨大压力。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想拉响手中的警报。问题是雾霾已侵袭着每个人的健康,在城市正常运行和市民健康的单选题上,普通人与城市管理者之间的站位,已出现了清晰的界线。
这份突如其来的预案草案,更像是单方面仓促而就的作品,大部分人闻所未闻,更无从对其中的条款,进行充分的讨论或提供意见,这就让它的出台,更像是应付民意而不是顺应民意。
应急预案响应标准该高还是该低,是一个科学问题、管理能力问题,也是一个心理接受度的问题,如果民意认为低得有理当然可以低一点,如果认为应该更高自然不该一低到底。雾霾事关每个人的生活甚至呼吸,最有资格发言的你还没发言,这样出台的预案先天就有硬伤,起码无法安抚已被雾霾搅动得焦燥不安的民心,无法让人体味一座城市面对灾害齐心一致坦然面对的镇定。
民众呼唤应急预案尽早出台,其实期盼的是一份由政府牵头、学者论证、大众参与的“防霾指南”,而不是某个部门闭门造车的指导文件。它必不可少的程序,不是周旋于各部门间的案台层层已阅批准,而是最广大市民的认知和修改。据悉,徐州方案已经征求意见长达7个月,杭州等不了这么久,但总还得抛出来让大家挑挑刺修修补补吧。实在不行可以先执行着,等公众意见收集完毕后来个一次性“纠偏”。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