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连日雾霾,浙江如何驱霾?本月初,我省首个关于雾霾天气科研的重大科技专项《浙江省城市区域灰霾天气防控研究》正式完成为期两年的观测。课题由省环科院负责,从全省灰霾天气时空分布、杭州及周边城市灰霾与臭氧前体物源排放清单、灰霾天气防控模拟等角度系统梳理了我省灰霾天的历史走向、现状及应对策略。课题行将结题之际,本报提前专访课题负责人省环科院副院长金均、高级工程师吴建,减轻灰霾值得每个人思考。
1问:
杭州为何成为重灾区?
“从目前的观测来看,我省重点城市的全年雾霾天数已接近150天,进入又一个高发的拐点期。”金均告诉记者,调研显示,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是全省灰霾天气出现较少的时期,全省霾日数为7天;改革开放以后,湖州、杭州、舟山、金华、温州、衢州等地区灰霾天气出现频率开始升高;进入2000年以来,增长速度剧增,全省2000年至2008年间平均年霾日数为40天,是上世纪60年代的5倍多。其中,霾日数最高区域集中在杭州、湖州、绍兴、温州及金衢盆地。
“从近50年来的灰霾数据来看,杭州市是全省灰霾天气的最重要发生区域。”金均说。原因则有以下三点:
一受地形地貌所限。杭州自西向东地貌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西部地区植被完好,但在东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河网交叉,植被覆盖指数低,人为活动相对频繁和集中,在湿度、风力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东部地区是扬尘的主要发生地带。
二受气候影响。杭州市区静风和早晚逆温频率相对较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近地面气流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城区静风频率超过20%,秋冬季最高可达24%。另据统计,杭州城区7时和19时逆温频率平均达到60.5%和39.5%,“逆温作用如同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导致污染物滞留。”
三受污染物的排放。“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人口的集聚、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汽车尾气排放、粗放的建筑施工产生的粉尘无组织排放、道路扬尘等,都是大气灰霾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2问:
机动车排污为何排首位?
数据分析显示,2000年以来,工业源排污和机动车尾气,并列成为城市致霾的“双煞”。全省分散的小锅炉、窑炉消耗了全省33%的煤炭,排放了全省71%的烟尘、54%的二氧化硫和32%的氮氧化物。
尤其是杭州,人均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北京,居全国第一,在PM2.5中,机动车尾气的贡献率为39.5%,工业源(含能源消费)排放的贡献率为34.8%。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截至今年6月,全省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338万辆,其中,汽车保有量从2000年的68万辆增长到839.2万辆,13年间增长了近12倍。“去年全省消耗汽油700万吨,柴油900万吨,消耗量列全国第6位左右。”吴建说。
机动车“添”霾,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汽车“喝”的大部分为国Ⅲ标准的汽柴油。据介绍,汽柴油品从国Ⅲ、国Ⅳ到国Ⅴ的硫含量分别为150ppm(柴油350ppm)、50ppm、10ppm.“油品每升级一档,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可消减10%左右。”
同时,机动车暴增导致的城市日渐拥堵无疑雪上加霜。吴建告诉记者,机动车平均车速每降低5公里,污染物排放量可以增加15%,“尤其是怠速状态下,更是正常行驶状态的4到5倍!”
此外,全省还有近30万辆黄标车,他们是机动车中的“排污大户”。根据测算,一辆黄标车污染物排放可抵10到20辆国Ⅳ标准车。
3问:
我调能源结构,你绿色出行?
“当务之急,一是鼓励大家绿色出行;二是发展快速公共交通。”金均给出了最迫切的建议。
调研数据显示,我省公交出行比例只有17%至18%左右,杭州20%左右。而北京、上海、广州分别为44%、49%和35%。“是不是可以通过降低公交地铁票价的优惠方式,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而政府则应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比如,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的比例达到60%以上,城区公交车型比例达到60%以上,全省以公交车为主的在用运营车每年完成清洁能源改造10%以上。提升燃油品质,力争与国内一线城市同步供应国Ⅴ汽柴油。“更重要的一点是,尽快全面淘汰‘黄标车’。”
同时,金均认为当下要重点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比如,在交通拥堵严重的城市,应实施机动车总量控制,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增长速度。而加强工业污染综合治理、控制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城市油烟等废气,也需要同步进行。
既要绿色出行,也要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吴建建议,要尽快制定煤炭总量控制方案,所有新上工业项目严格实施煤炭总量替代,燃煤总量实现负增长;建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推进全省工业园区集中供热,热网覆盖区域内分散燃煤锅炉全面淘汰;发展清洁能源。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