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突破口
秦诗立
浙江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3年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确立的“八八战略”,第四个战略和举措即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协力、协调、协同发展新格局。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居全国前列,是我国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发展水平领先的省区。2011年浙江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96.9%,居全国各省区首位。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552元,后者连续27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比为2.37:1,远小于全国平均的3.10:1,差距比为各省区最小;城市化水平达63.2%,高出全国平均约12个百分点,各省区中仅低于广东和辽宁;新型城市化综合评价得分为80.87分,城乡发展一体化呈良好势头。
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能在全国处于前列,既在于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新型城市化等重大战略,也在于有一套较系统、完善的推进举措,来保障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渐实现。其主要做法与经验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二是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建设;三是创新实行都市区和小城市并重培育战略;四是切实支持欠发达地区公平发展。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在关键性体制机制创新上,可选择以下两个突破口,来加快全省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只有认真解决好农村产权制度问题,才能真正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保障农村居民切身权益,增强市民化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灵活性。这方面浙江已进行积极探索,当务之急须重点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实行农民经济权利长久化与社会权利属地化的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中央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相关权益,鼓励农民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全面开展土地、林地等财产的确权行动,积极稳妥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跨社置换、有偿退出、有偿使用的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股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规范流转。
二是加快都市区、次都市区与小城市培育体制机制突破。在大力培育做强杭州、宁波等四大都市区的同时,积极建构、培育余姚—慈溪、嵊州—新昌、永康—武义—缙云、长兴—吴兴—南浔等次都市区,亦十分重要和必要。而无论是都市区还是次都市区培育,都需对“以城为壑”的规划体制有着根本性突破,核心是其规划需由跨越市县的半官方、独立性强的规划委员会负责编制及监测评估,以保障区内重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功能平台的科学布局与人才、科技、信息、金融、通讯、公交等资源的无障碍化流动和共享,所涉城市政府均需遵照规划实施。小城市培育则需探索突破中心镇与县市的隶属关系,以享受完整的城市政府权能与职责,有效减少城市的行政等级划分,实现城市间公平的竞合发展。
【作者为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研究员】
着眼海洋强省建设推进陆海联动发展
徐明华
“八八战略”实施10年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海上浙江”建设和“山上浙江”建设双双取得明显成效,正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国务院先后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两大国家战略的确立和实施有力推动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发展海洋经济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一方面,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海洋经济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另一方面,《浙江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等相继实施,海洋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海洋经济突飞猛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据统计,2012年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近50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0%左右。
陆海联动机制不断形成,山区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陆域经济,特别是带动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山海协作工程实施10年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经成为推进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最重要载体。
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要求我们进一步发挥好山海资源优势,真抓实干,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大力推动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要着眼于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创新海洋产业发展、海洋资源整合和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体制机制,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完善“山海协作”体制机制,促进山区科学发展,开创山海并利、陆海联动发展新格局。
要高水平建设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当务之急是整合全省港口资源,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与嘉兴港一体化发展,构建国际一流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打造国际强港,建设港航强省。重点是规划发展好海洋装备、港航物流、临港制造、滨海旅游、海洋生物、清洁能源等现代海洋产业,促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海洋科技,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要进一步完善山海协作、陆海联动的体制机制,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山区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精心做好山区经济发展规划,优化山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重点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深化山海协作工程,加快推进各类山海协作产业园区和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核心是培育山区特色产业,增强山区发展的内生能力。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等提升山区产业发展水平。
要全面深化改革,为山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深化改革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在推进山海协作和山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创新的智慧,也需要突破的勇气,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思维,不断开辟山海协作和山区发展的新途径。
【作者为省委党校副校长】
发挥环境优势提升“环境竞争力”
徐剑锋
10年前提出的“八八战略”,其中之一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10年来的实施,结出了丰硕成果。
以“两大工程”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以来,浙江以“五大百亿”、“三个千亿”工程为重点,全力推进基础设施、信息化与生态环境等建设。“五大百亿”工程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科教文卫体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帮扶致富建设;2008年,浙江再推出五年“三个千亿”工程建设。与此同时,信息化建设、科教文卫体公共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以打造“两个浙江”为抓手,强化法治建设。2004年5月,浙江省委作出建设“平安浙江”决策。2006年5月,省委又作出建设“法治浙江”的战略决策。这些决策的落实,推动浙江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公平度指数多年居全国第一,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均居全国前列,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信用建设规划”为依托,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2006年浙江省政府编制了《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建设和完善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和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培育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构建信用政策法规体系、信用服务体系、信用文化体系、信用监管与奖惩体系、区域信用联动体系,形成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架构。2011年《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出台,确立主要指标,通过实施十大任务,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框架和运行机制,确保了浙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以机关效能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同时,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006年、2008年、2009年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开展强县扩权改革,如开展义乌扩权试点改革、贸易便利化改革、推广行政审批服务全程代理制等,力促县级政府转变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10年持之以恒的建设,人民安居乐业,浙江投资、创业环境得到大提升。2013年11月,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着眼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建设法治浙江和平安浙江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全社会法治化水平;牢固树立大平安理念,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有活力又和谐有序”。这就为浙江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要求我们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机构、精简人员,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机构体系,建立公开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加强新形势下的法治建设,巩固“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成果;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全面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项制度、规定与办法,为政府效能提高提供制度保障;强化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信用体系;加大“三改一拆”力度,加强工业用地优化调整,加快滩涂、低丘缓坡的综合保护与利用,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要素支撑;适应新科技革命需要,加强交通、信息、能源、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提升,为浙江新工业革命提供新的基础,使浙江成为全球投资创业的乐园!
【作者为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
发挥生态优势 建设美丽浙江
沈满洪
2003年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确立的“八八战略”,第五个战略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生态省建设战略实施以来的10年,是浙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最为关键的10年,也是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10年。
生态文化意识显著增强。生态意识的觉醒是绿色浙江建设的先导。广大干部群众逐步确立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甚或“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理念。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绿色浙江建设的基础。浙江在生态省建设中实现了三个突破: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功能明显加强;通过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实现单位土地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的产出水平显著提高,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通过“811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和“811生态文明行动计划”等遏制了环境质量全面退化的状况,呈现出逐步好转的趋势。
生态经济发展初具规模。生态经济的发展是绿色浙江建设的主线。浙江省不遗余力地推进黑色发展向绿色发展的转变、线性发展向循环发展的转变、高碳发展向低碳发展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的制度是绿色浙江建设的保障。浙江省不仅在经济发展领域充分彰显了制度创新优势,而且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市场机制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方面的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要求我们继续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在绿色浙江、生态省、生态浙江建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美丽浙江建设。
美丽浙江建设是先进的生态文化、发达的生态产业、绿色的消费模式、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社区的和谐统一。建设美丽浙江是塑造美丽心灵、打造美丽产业、促进美丽消费、开发美丽资源、创造美丽环境和造就美丽家园的一系列生动实践。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
第一,推进美丽浙江建设的体制改革。美丽浙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是,存在“条”与“条”的矛盾、“块”与“块”的矛盾、“条”与“块”的矛盾,因此,对于山水林田湖分管体制要进行整合,推进与“大部制”改革相对应的机构改革。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垂直监管功能,以防止地方保护主义。
第二,推进美丽浙江建设的机制建设。机制改革的重点是不同主体之间如何构建起一种相互制衡的结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明显的问题是“政府办社会”,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社会机制的作用。另一个问题是“政府代市场”的问题。长期来,资源环境领域被认为是市场失效的领域,需要政府干预。但现在的情况是,资源环境的稀缺性大幅度上升,而资源环境产权的界定成本大幅度下降,市场机制完全有能力进行有效的配置。
第三,推进美丽浙江建设的制度改革。未来浙江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对所有制度作一系统梳理,构建好美丽浙江建设的三类制度:由空间管制、环境标准、总量控制等组成的管制性制度,由资源环境财税制度、资源环境产权制度构成的经济性制度,由环境教育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构成的社会性制度。从而加快推进美丽浙江建设。
【作者为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发挥人文优势
建设文化强省
-陈立旭
2003年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10年来,我省文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扎实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和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全省各级财政显著加大了对文化的扶持力度,文化投入逐年提高。“十一五”以来,每年文化事业费总量仅次于广东,均稳居全国第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创新,基本上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优化配置、布局合理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格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效地改善了文化民生。
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规模持续较快增长、布局不断优化、发展层次不断提升、集群和多元投资格局逐步形成,“走出去”步伐显著加快,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仅次于北京和广东。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紧紧围绕以改革促发展这一主题,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了我省文化发展的活力。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要求我们以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布局我省文化发展,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形象鲜明的文化强省。
第一,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和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深入开展“争做最美浙江人”主题活动,培育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第二,进一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推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各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媒介的运用、管理和内容建设,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
第三,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进一步加大文化投入,加大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以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为重点继续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入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着力打造农村精神家园。
第四,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122”工程和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培育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出口基地,提高文化走出去水平。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为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主任】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