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08日讯 “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这么说。
浙江人邵逸夫,在家乡,首开邵氏基金会的内地捐赠史。1985年,他捐资1000万港币,建造内地首个教育项目——浙江大学邵逸夫科学馆。
邵逸夫最大的一笔捐资,仍在浙江:捐资2亿港币给浙大,建造邵逸夫医疗中心和邵逸夫医学研究中心。
“不仅仅是慈善家那么简单,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浚生评价。
与浙大有独特渊源
邵逸夫与浙江教育的渊源,自然不得不提浙江大学。如今,浙大四个校区内,均有邵逸夫的“身影”。
截至2012年,浙大共接受邵逸夫7个批次8个捐赠项目,共计捐款总额3.1亿港币及400万美元。“同学们在他捐赠的楼馆里活动学习,得到的亦是一种精神的影响与传承——成功后,要回馈社会。”浙江大学校长助理张美凤说。
就在去年12月中旬,邵逸夫去世前夕,浙大收到一笔高达1亿元港币的捐款:最新捐赠项目邵逸夫医疗中心和邵逸夫医学研究中心的首批到位捐款。这个项目,邵逸夫将共捐赠2亿元港币。“这是他在内地最大的一笔捐赠。”张美凤透露。
与不少大学一样,浙大也有一座逸夫科学馆。但这座馆,却不一般:它是邵逸夫在内地的首个教育捐赠项目,于1985年奠基,捐资1000万港币。
它的背后,有一个故事。“当时,新华社香港分社的一位副社长,与邵逸夫一样,都是宁波人。又值改革开放,邵逸夫想捐助内地教育事业。由此穿针引线,就在浙大首落了。”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浚生透露。
每天打坐,最爱奉化芋头
张浚生,少邵逸夫30岁,认识邵逸夫30年。他们间,互称“先生”。
他与邵逸夫,相识于1985年。当时,他刚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分管文化线新闻。一到香港,他就去拜访邵逸夫。
邵逸夫捐赠,有一个习惯:捐资分3笔拨。“项目启动时,先拨一部分。核实确实在建后,再拨一部分。等验收时,再到一部分。”
相识30年,张浚生陪同邵逸夫走遍半个中国。“他每年都会来内地考察,他总会反复说,‘我要好好看看祖国大地’、‘祖国的山河太可爱了’。”张浚生回忆。西藏,邵逸夫去过4次。
“他平时很低调,生活简朴。”每到一地,他都会婉拒当地官员陪同。吃饭,必用自助餐。无论兜转何处,不改的总是胃。“他爱吃家乡菜,最喜宁波臭豆腐和奉化的芋头。”张浚生记得。
耄耋的老人,精力充沛得令晚辈“汗颜”。“我们跟他旅游,实在吃不消。”张浚生说。早上6点,就出发。有时,一天赶三四个地方。比如,“有次,从山西、宁夏再到甘肃。”
其实,这都有赖于邵逸夫的养身秘诀。“中午,他一定要打坐练功至少半小时。他还打太极拳。”张浚生回忆。
首个医疗捐助项目花落家乡
医疗,亦是邵逸夫捐助的另一个重点。同样,他将首个医疗捐助项目落在家乡浙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是邵逸夫在内地捐赠的项目中,唯一一家与政府、大学共建的公立医院。建造一所技术一流、管理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的公立医院,是邵先生的“医疗梦”。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邵先生向浙江省政府捐资1亿元(7000万港币),要求以西方管理理念与运营模式在杭州建造一所现代化、国际化的公立医院,并在1989年10月31日破土动工。”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
10年后,邵逸夫医院建院十周年之时,蔡秀军首次见到了邵逸夫。邵逸夫给他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一位和蔼可亲、思维活跃、健康开朗,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的老人,完全没有大亨的架子。
当时,邵逸夫参观了医院。“看着医院按照他的模式发展,他非常高兴。”
医疗行业,将是邵逸夫基金会今后的重点捐助对象。“去年,与邵氏基金接触中获悉,捐助方向将转型,重点支持高校和医学事业。”张美凤透露。
【相关阅读】
从1986年起,邵逸夫基金会每年都对浙江的大中小学教育设施建设给予支持,截至2012年,邵逸夫基金向浙江各级各类学校捐赠25批次共计26460万港元,受惠学校130余所,其中大学13所,捐赠资金共16700万港元;中小学120余所,捐赠资金共9760万港元。
邵逸夫基金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在浙江捐款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