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起海宁实施“十大倒逼机制”
海宁在浙江省率先实施了涵盖用地效率、价格杠杆、节能减排、亩产评价、税收调节、项目准入、银行信贷等领域的“十大”倒逼机制。在优化要素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倒逼企业转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后来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试点基础。
2013.5 海宁向省政府进行要素改革的申报
2013年5月开展要素改革的申报后,海宁不等不靠,在省政府9月11日正式批复前,已经制订了改革实施工作意见,并将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明确发改、经信、国土等16个牵头部门。各部门制订具体实施计划,明确改革目标要求,明确责任主体,明确需要深化、细化、量化的结点和指标,明确操作流程,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配套措施。同月,浙江省省长李强调研了海宁改革工作和机器换人、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时,并听取要素配置改革思路汇报,指出:通过政府自身改革来撬动其他改革,让要素资源更多地由市场来分配、市场来说话,这对于发展来说像是增添了发动机,有了一个强大的动力,这些改革如果能突破一两个,对浙江的整体“升级版”是个很大的启示。
2013.9.11 省政府批复同意《海宁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9月11日,省政府批复《海宁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同意在海宁市开展试点工作。根据方案要求,海宁市要着力在土地、能源、金融、科技创新等要素配置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逐步破除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同时,海宁也是全省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县市。一场以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目标的综合配套改革正式启动。
2013.11.1海宁在全省率先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审批制度两大改革
海宁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从土地、能源、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配置改革入手,发挥“有形之手”作用,更发挥“无形之手”作用,逐步破除要素配置体制障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审批制度改革这项改革系统工程,是全面的改革,是政府内设机构的改革。
2013年11月上旬建立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
海宁在全省率先建立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启动实施。内容规定,海宁全市3亩以上用地的1659家工业企业进行测评打分,按照纺织、皮革、机械电子制造和其他等四大行业进行分类排序,排定前80%的1214家为A类重点扶持和鼓励提升类,排定中间15%的312家为B类整治提升类,排定末5%的83家为C类落后淘汰类企业。(共计1609家,其余50家因为分公司等情况未予以单独分类)。
2013.12.2 全省首个资源要素配置主平台海宁挂牌
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基础上,搭建1+X的要素市场体系,即组建一个市综合要素交易中心,主要涉及土地、排污权、能源等资源稀缺类要素市场,由政府制定交易规则,实现集中统一管理,目前已正式运行。同时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推进产权交易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
2013年12月 海宁率先启动企业投资项目“零审批”改革试点
企业投资审批环节繁琐,一直是困扰企业的一个难题。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海宁先行先试,大胆实践,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企业投资项目零审批改革试点,促进投资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收益。2013年12月开始,海宁就着手启动企业投资项目零审批改革试点工作,并出台了零审批负面清单、零审批承诺书等16项配套制度,确保整个零审批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