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代表委员名片】
张锐敏省人大代表、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周德文省人大代表、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维仁省政协委员、省侨联副主席
吴翰桂省政协委员、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加快城乡体制改革,统筹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一边是农民工进城安家的梦想,一边却是难以融入城市的艰难。城市化,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机遇,又是现代化进程中绕不过的一道坎。
城市化该向何处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为愿意进城的农民和愿意留在农村的农民创造平等的制度条件;积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为进城农民和城镇居民创造更好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些表述,引起代表委员的热议。
进城,并非造城
“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如是说。
的确,在过去10年,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期,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然而,城市化不应只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更要讲究质量、关注内涵。“提高城市化质量,重点是关注小城市和集镇在人口、产业、信息、技术、文化等方面的集聚与辐射效应,不能大搞不切实际的‘造城运动’。”吴翰桂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城建工程忽视区域特色,产生了空间闲置和资源浪费现象。
周德文代表对此提出一个新名词:伪城镇化现象。他说,按照现行统计口径,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人员即被登记为城镇人口。根据浙江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为5442.69万人,其中省外流入人口为1182.4万人,占21.72%。“从数字上看,我省的城镇化率提高了,可这些名义上的城镇人口,却无法享受城镇户籍人口相同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说明城镇化质量还存在问题。”
愿来,还要愿留
进城容易,但如何让新居民愿意留在城市?
“目前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大量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迁移,推动了非农产业发展。但是,伴随着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民工融入城市难的问题早已凸显,他们在教育、医疗、社保、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难以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张锐敏代表认为,不仅要让农民进入城市,还要让他们真正成为市民,享受同城待遇。
张锐敏代表算了一笔账:据测算,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带来7万亿元市场需求;1个农民进城可拉动10万元投资,可扩大3倍消费。“加速推进农民市民化,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引擎,对处于中速增长阶段的浙江来说,这是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这项系统工程。”
这一建议与周德文代表的想法不谋而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先放开农民在小城镇落户的限制,大中城市可以优先吸纳高层次人才,对优秀农民工可优先转为城市户口。当然,户籍制度改革还需要医疗、养老、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跟进。”
为打消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张锐敏代表希望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尊重个人意愿,不能把农民获得城镇户口与放弃农村土地权利挂钩,充分保障农民利益。适应农民进城落户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宅基地更大的处置权。”
融入,核心在人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城市化的关键是“人的城市化”。
“要加强农民专业技能教育培训,增强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软实力。”张维仁委员提出,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缩短城市与农村的距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和网络技术普及教育,将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当前要重点对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上网”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引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领头羊。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电子商务人才,为新型城市化积蓄力量。
吴翰桂委员则认为,要加快产业发展,以产业提升推动人口素质优化,吸引优秀人才和本地农民向城镇集聚。“一些小城市和集镇产业存在‘低、小、散’特点,无法吸收和留住优秀人才,城市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精干团队的支撑。”
人的城市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经济融入、文化融入、社区融入、心理融入等多个维度,未来的征程还很长。很多代表、委员表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人类数千年文明所印证的理念、所期盼的梦想。只要坚持“人”与“城”的协调发展,城市化必定大有可为,成为更多人向往的诗意栖息地。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