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会海少了,“三公”经费减了、高档会所关了……
代表、委员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浙江在线01月20日讯 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然吹响,作风建设更是一刻不能放松。
文山会海少了,“三公”经费减了,行政审批快了,逢年过年送礼的少了,酒桌上的应酬也少了,就连西湖边的高档会所也关门了…… 2013年以来,我省广大干部群众明显感觉到了悄然而至的改变,一股清风扑面而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三公”经费公开。加强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着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如何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使正风肃纪常态化,为群众办更多实事,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代表、委员们结合自身实际,畅所欲言。
来自会场内的声音>>>
省人大代表、桐庐县委党校教师袁素华:
关停西湖边高档会所一以贯之反“四风”
就在今年省“两会”期间,杭州市相继关停了十多家位于西湖景区公园内的高档会所,要让西湖景区真正成为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共建共享的福地。这就是根据反“四风”要求,解决“会所歪风”,因为这些高档会所只为小部分人群服务,容易滋生社会腐败现象。
杭州市委、市政府关停这些高档会所的举措,态度坚决,动作迅速,群众反响强烈,拍手称快。
同时,杭州市还要求党员干部不出入私人会所,宁波市委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可以说,目前,全省各地对于正风肃纪有了越来越明确的要求,开始越来越大的动作。
作为基层代表、党校普通教师,我由衷感到高兴,良好的党风政风正在带动着民风社风。
2012年底,中央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年多来,中央坚持抓作风建设从中央政治局自身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
“四风”问题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关系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与否。但“正风肃纪”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不是一阵风的事情,应该持之以恒,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有些党员干部对“四风”的认识不足,思想上存在“等等看再说”的想法,以为这阵风过去了还是老方一帖,现在却有了“官难当”或“当官没有好处”的说法,这说明了中央一以贯之的落实反“四风”已经有成效。
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今年过年,靠关系向单位推销土特产或礼品的店少了,依靠公款消费的高档酒店生意冷清了很多。
“正风肃纪”如何推进?我看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比如,报告提出要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三公”经费公开,让群众监督;还要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等等,这些都很好。
我觉得,“正风肃纪”建立长效机制,关键在于要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和完善的制度建设。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科学制定政府的权力清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尊重法律尊重民意。
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主任范柏乃:
正风肃纪要靠法制来规范通过公众监督和问责来制约
近日,中央要求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我觉得关闭会所非常有必要,毕竟会所侵犯了公共资源,也滋生了腐败,在会所进行公款消费更加私密化,另外也造成了不公平的现象。
我个人认为,关闭会所是否就能纠正不正之风,还有待验证。毕竟不用会所的名字,而是采取农家乐、职工食堂的形式,改头换面一番,照样也能公款消费。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问题。“三公”消费究竟要控制在什么范围以内,具体怎么用,要从源头控制。就像“正风肃纪”一样,单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是不够的。
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要有一个完整的制度,制度规定不能做就不能做。
政务公开也非常重要,虽然这在好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信息如果不公开,老百姓无法监督,因此必须要加快政务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
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下,要把社会公众的监督力量培育起来,让社会公众有意愿有能力去监督政府。社会公众监督包括媒体监督、第三方监督、专家学者的监督。
社会公众监督力量,能够补充完善政府机构监督力。因此一定要培育多元化多层面的社会公众监督机制,让政府的各种行为,在社会公众的严密监督下,“不敢、不能、不易”腐败。
另外,责任的追究机制,即问责制,也要建立起来。其实这也说了很长时间,但问责制做得也不够,比方说某个单位出了点事,就推到某个临时工身上去,问责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没有清晰化。
通过制度建设,把问责制科学化、明晰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地把权力和责任对等起来。问责制该如何实施,还应该出台一个国家层面的问责制实施办法,怎么问责,如何问责,都应该在办法里有所体现。
我认为做好这几个方面,我们的工作作风、工作纪律就会更好更完善。
省人大代表、台州市黄岩区北城街道新宅村党支部书记黄文斌:
基层干部更要“零距离”听民意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正风肃纪”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个严禁”要求、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民心之举。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省人大代表,我们“打铁还要自身硬”,首先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一个不断受教育、不断学习的过程。同时,还要教育周围的党员、群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可以说,正风肃纪加大了对机关干部日常行为的监管力度,而对于我们这些基层党员、村干部而言,同样意义重大,因为农民群众首先看到的就是我们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是否最直接与农民联系交流,是否为他们实实在在地解决困难。
正风肃纪更是要求我们能“零距离”地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群众的合理诉求,能够解决的要竭尽全力去解决。比如,我们都要积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将矛盾及时化解在基层。
正风肃纪若要确有成效,也要依赖于制度建设的保障。我们村实行的是“零报销”,村级基层不存在“三公经费”可以报销的,我们所有需要资金开支的项目,都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审批流程。除了村民委员会主任签字,党支部书记签字外,还要到上一级财务结算中心审核,所有用的钱都是逐月向村民公布,用了多少,用在哪里,一目了然。我们村有1700人,选出了50位村民代表,有重要事项都是先在党员中征求意见,然后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对于这点,村民们很满意。
如果机制不健全,往往容易出问题,各种乱拿、乱吃、乱用的问题就会出来,正风肃纪也会成为空话。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