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名片】
金长征:全国人大代表、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
傅企平:全国人大代表、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
张天任: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
徐秋芳: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
杨晓霞:全国人大代表、宁波维科精华家纺有限公司甬大制品分厂副厂长
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浙江日报北京3月8日电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核心,让更多百姓享受城镇化带来的红利?
围绕读者关心的话题,我省代表进行解读。
破壁垒——
幸福生活同分享
【读者提问】 “眼下,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城镇化的好处。我们镇是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变化更加明显。但由于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一些农业转移人口仍然无法较好融入城市。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慈溪市观海卫镇干部胡晨晓说。
【报告亮点】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代表解读】 “我理解,新型城镇化不能走进‘见物不见人’的误区,必须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核心在于‘化人’,关键要做好转移人、服务人、发展人三篇文章。”金长征代表认为,转移人,就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即其户籍所在地由农村迁到城镇。
“德清县正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益尝试。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放下锄头、开动机器,加快从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金长征代表说,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使农业转移人口转得进来、留得下去,以市民的尊严融入城镇。
金长征代表说,服务人,就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省城乡发展比较均衡与协调,城镇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但与大城市相比,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水平还存在差距。因此要格外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特别是要研究制度性的安排,促进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而发展人,就要让住进城镇的人在生产方式、生活状态、行为习惯方面由“乡”到“城”转变,使人的素质和现代城市文明相适应。
杨晓霞代表一直关注农村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三个1亿人”的表述,让她无比欣喜。她说,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工作、生活在城镇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真正留下来,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提供完善的服务。还应积极搭建各种平台,让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和融合。
优结构——
看数量更重质量
【读者提问】 “当前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城市空间无序开发,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等现象。怎样才能避免这些问题?”网友“POP核桃”问。
【报告亮点】优化东部地区城镇结构,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代表解读】作为滕头村的“带头人”,傅企平代表一直胸怀打造城市化的现代农村的理念。“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城市数量增加、城镇人口增多,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城镇化。”傅企平代表说,眼下,国内一些城镇缺乏科学规划,出现粗放式扩展。在片面追求GDP和土地财政收益驱动下,一些地方甚至演化成房地产“圈地运动”。城镇建设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人口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优化功能区布局,实现由外延型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应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激发新型城镇化的活力。”傅企平代表说,这次他专门带来了《关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激励导向作用的建议》。充分发挥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激励导向作用,盘活低效利用土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秋芳代表认为,新型城镇化并非一蹴而就,不能以追求数量和进度为导向,应该重视顶层设计、有序推进,让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承载能力相匹配,不同规模和层级的城镇协调发展,并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真正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重特色——
百花齐放才是春
【读者提问】 “当下个别地方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拆大建,一些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景观被破坏,而城镇千城一面。这方面有没有应对举措?”网友“杰15”问。
【报告亮点】通过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让我们的城镇各具特色、宜业宜居,更加充满活力。
【代表解读】张天任代表既是企业家,也是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党支部书记,因此很关注新型城镇化。
他认为,当前城镇化建设,更多注重规划设计的区域、土地、街区及房屋造型等硬规划,而缺少人文要素、文化精神等软规划,具体包括新型社区构造、文化精神提升、工艺推广等方面,很容易出现“千城一面”、缺少特色的现象。
张天任代表建议,由国家制定统一法规,在城乡规划法中加入“软规划”内容,明确相关责任主体,做到软规划与硬规划有机衔接、彼此融合、相互促进。
徐秋芳代表认为,传统村落空间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城镇化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村落消失,文化符号被破坏。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她建议,从国家层面予以充分重视,协同政府、高校等有关部门,组织学术力量,对传统村落文化实施保护措施,如建立省际交界的传统村落数据库,加快收集省际交界传统村落家谱资料、家训资料、碑刻铭文、口述史料等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省际交界传统村落影像档案。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