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8日讯 近日一则新闻:广东一位33岁工程师小刘猝死,他的工资条显示,这位年轻人生前日均加班6小时,3月份连续工作31天,累计加班时间近190小时。
这则新闻,让人想起之前华为和普华永道两位猝死的年轻员工,事情发生前,两人都有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的经历,“过劳死”这个词,也再度被提起。
“过劳死”这个词,来自日本。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有统计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到60万人——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
小刘的遭遇被媒体报道后,很快被多家媒体的微博转载,评论中不少人都来晒自己的加班时间。
一位网友说,3月份自己加班150小时,四月继续;更多的人说自己的工作,加班是家常便饭,几乎每天都要加班。每条评论背后,都坐着一个忧心忡忡、努力工作的白领。
70%:
七成“过劳死”,因心脑血管疾病而起
猝死的工程师小刘,是一家实业公司的开发部工程师,今年33岁。根据《广州日报》的报道,“小刘不抽烟不喝酒,身强体壮”。警察已初步认定,小刘是猝死。但是更加具体的内容,小刘是否有疾病,报道中并没有提及。
“真正害死人的不是过度劳累,劳累只是促发因素。”浙医二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朱莹说,她没有遇到过单纯因劳累引起的猝死,但身体长期处于劳累状态,容易引起心律失常等问题。
她说,长时间、高负荷地工作,对心血管会产生直接影响。
长时间工作,为了满足体力的输出和精神的集中,交感神经一直处于兴奋水平,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质。
“在这些物质的影响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朱莹说,有些人工作时间长了,就会头痛,实际上就是动脉挛缩、血压升高的一种表现。这种情况下,心脏要加倍工作,努力把血液打到变细的血管中;而血管也要承受更高的压力。
“长时间保持这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的状态,对心脏和血管都会造成很大影响。”朱莹说,即使心脏本身没有器质性问题,长时间、高负荷地工作也会诱发心血管疾病,比如血管破裂、心律失常等。
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台湾地区的统计,超过70%的“过劳死”,都是因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记者也查询了日本对过劳死的研究,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资料也表明,过劳死的直接死因中,由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超过80%,其中心肌梗塞、急性心不全等心血管疾病,比例最大,占了7成。
过劳死其实不是“累死”,实际上是“病死”。
72小时:
连续3天不睡,会出现类似精神病症状
也有网友把学生时代的熬夜,与工作状态下的熬夜作了比较:“上学的时候熬夜看片,熬夜写论文,工作了,熬夜加班,同样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但明显比以前更累,更缓不过来。”
“这是当然的,单纯熬夜跟加班熬夜,压力不是一个等级,对身体的影响也不一样。”省立同德医院心身科医生陈正昕说。
陈正昕告诉记者,心理学上有一类实验,叫做“睡眠剥夺”实验,看不睡觉对人的影响。一般人,72小时就会出现类似精神病的症状,比如情绪失控,甚至出现自杀倾向;但如果人在压力状态下,比如加班工作等等,这个时间可能更短。
“在睡眠剥夺试验中,72小时之后,一次补足睡眠,状况基本上可以恢复。”陈正昕说,如果加班持续的时间不长,比如说一两天,第三天能好好睡一觉,还是可以补回来的。
80小时:
每月加班超过80小时,健康面临风险
之前曾有机构公布了一份中国白领加班排行榜,榜单显示,杭州白领加班最多,72%的被调查者在加班的选项上选择了“是”。
但是,这份调查没有公布更详细的信息,比如每月平均加班几小时。
在“过劳死”一词的发源地日本,法律规定,发病前一个月加班超过100小时,或者发病前2~6月,每月加班时间超过80小时,就可以认定为“过劳死”。
每月加班80小时,如果按照每月20个工作日计算,平均每天加班超过4小时,就意味着你的健康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加班80小时是条红线,日本人称之为“过劳死警戒线”。当然,日本媒体上也经常有人指责企业随意突破红线。
看到这里,你可能开始计算自己的工作时间,是不是超了,甚至会不会超得更厉害。
朱莹医生说,人对劳累的耐受力,个体差异很明显,而且跟是否锻炼有很大关系,80小时还是100小时,也是因人而异。
医生提醒
如果出现下面这些症状,就要赶紧休息
头痛、头晕。长期工作后出现头痛头晕,可能是血压升高的表现;
胸闷、胸痛。心肌缺血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胸闷和胸痛;如果频繁发生,就要立即到医院就诊;
除了这些身体症状,她认为不良心理状态也值得警惕。她在门诊中明显地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患者受到各种压力,对心理状态的打击很大。过劳死,其实是一种“身心交瘁”的结果。“疲劳也好,头晕也好,身体的各种症状都是一种信号,提醒你,身体已经超过正常负荷,提醒你该休息了。”朱莹说。
- 本该收工却自愿加班 这些公交司机值得赞
- 常山干部服务基层“无假日” 百姓有预约 干部来加班
- 不希望加班 90后毕业生求职“要工作也要生活”
- 杭州3457对恋人双节登记结婚 民政局加班加点办理手续
- 社工不用加班赶“台账” 腾出时间走家串户访民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