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5月6日讯 走进位于滨江浦沿的杭州绿能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很难把它同“垃圾”两个字联系起来——厂房干净整洁,厂区绿树成荫,穿行其间,不时还能闻到阵阵淡雅的花香。事实上,从2004年10月起,整个滨江地区的垃圾,以及来自其他城区的部分垃圾,都会被运送至此,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
如今,杭州主城区的生活垃圾每天有8400吨左右。除了纸张、塑料瓶等极少部分可回收垃圾外,余下的都被运送至相应的处置场所进行焚烧或填埋,大致比例为4∶6。处理这些垃圾,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杭城对生活垃圾的消化处理能力还剩多大空间?我们离“垃圾围城”,究竟还有多远?记者前往杭州市的两大垃圾处置点进行探访。
焚烧厂,处理容量有限
下午2时,杭州绿能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厂房4楼的垃圾吊操作室内,操作员小汤坐在高达18米左右的密闭式透明操作平台上,一面借助摄像头拍摄的电脑画面,一面通过目测,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垃圾吊操作杆的移动方向。
室外是一个容积达4000立方米左右的垃圾储存坑。满载垃圾的环卫车进入焚烧厂,经称重后驶入2楼卸料大厅,将垃圾卸入坑内,由小汤操纵巨大的钢铁之手将它们抓取到适宜的区域进行堆储,经3到4天的自然脱水及发酵后,再投放至对应的焚烧炉入口。
小汤说,每天与这么多垃圾面对面“亲密接触”,却极少闻见垃圾的臭味。原来,储存坑内设置了3台大型风机,不断往焚烧炉内抽取气体,使储存坑长期处于微负压状态,既防止臭气扩散,又有助于炉内的垃圾焚烧。
据绿能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来剑刚介绍,目前他们共有3台焚烧设备,每天处理生活垃圾600吨左右。焚烧产生的热能平均每天可发电约16万度,除满足企业设备运行等电力消耗外,还可以满足3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此外,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炉渣经处理后可用作路基稳定层以及制造免烧砖。
厂房上方,3只烟囱高挺出楼顶。焚烧炉明明正在工作,为何却看不见烟尘的排放?来剑刚说,公司采用了多重净化处理设施,能将各种酸性气体和颗粒污染物以及二噁英等予以有效脱除。今年1月,他们还引进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布袋除尘装置,令其排放效果远超过现行的国家标准。
那么,今后我们的垃圾能否一烧了之?来剑刚表示,很难。一是焚烧炉本身的容量有限,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垃圾急增或长期的垃圾增势;二是焚烧对象也有局限,诸如泥土、建筑材料等大量无机物,以及有毒有害危险物品,本身就无法进行焚烧;此外,焚烧炉每年还有几天要停止运营,进行设备计划检修。
来剑刚说,目前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唯一的应对措施就是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将焚烧无法处理的垃圾转而进行填埋。一旦填埋空间不足,多余的垃圾将如何处置,也成为他最为关注的事。
天子岭,万千垃圾沉睡
恶臭,是杭州市区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天子岭二埋场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填埋现场,只见两辆白色的清洁直运车正在倾倒垃圾,扬起大片灰尘的同时,也加重了埋填现场的刺鼻异味。
杭州市环境集团运营管理部经理鲁俊介绍说,填埋库区地处青龙坞山谷,谷底及四面环绕的山体表层皆被铺上大幅的白色防渗膜,以防填埋物发酵后析出的垃圾渗滤液污染邻近土壤和水源。待填埋的垃圾称重后,被运送到此进行倾倒,再由相应的机械设备进行推平和压实。当垃圾积累到一定高度时,一张长50米、宽60米、重达200多公斤的绿色密封膜便会将其覆盖,起到遮掩臭味和导排雨水的双重作用。
眼前的景像,丝毫无法令人激起美感,只是不断提醒每一位在场者:数百万吨的垃圾正沉睡于此,等待时间将它们溶化、降解,重新变成泥土和其他矿化物质,少则三四十年,有的甚至需要长达上百年。
绿膜之上,一只只粗大的黑色管道不断将填埋气体输送至一旁的沼气发电站,经回收处理后用于发电,日均发电量达5万余度。由填埋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及其他污水则被引至调蓄池,经净化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系统。
“再过5年,当填埋高度到达‘为绿而生,为绿而行’这行字时,整个天子岭就要被填满了。”顺着鲁俊所指的方向,我们看到,对面一埋场所在的山体上方,由红叶石楠组成的这八个大字凸显于茂密的绿色植被之中,看上去还有些遥远,但其被垃圾吞没的命运却已是指日可待。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卫生填埋具有处理量大、操作工艺简单等优点,但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且被填埋物自身带有大量病毒和细菌,降解过程中对空气、土壤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不可避免。
一番探访之后,记者发现,无论垃圾焚烧还是填埋,都是在被动应对“垃圾增量”的果,而非针对“垃圾为何增量明显”的因。“垃圾围城”步步紧逼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有效实现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如果你有妙招,不妨@浙江日报的新浪官方微博,参与互动讨论。
-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参考其他城市 探访广州第一资源热力电厂
- 金华市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开工 建成后每天可消化200吨泔水
- 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超负荷 六年后,垃圾去哪儿
- 金华垃圾填埋场将变身生态公园 2015年底前完工
- 高温下垃圾填埋场 每天处理4316.7吨臭烘烘的垃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