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奶粉新规的换证审核日前已经进入收官阶段,截至5月31日,如果无法取得新的生产许可证,将无法继续生产销售婴幼儿奶粉。
去年12月25日正式发布的新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设定了更加严格的审查项目和许可条件。比如,细则中要求企业要有自建自控奶源,以及严格的信息化管理、产品追溯及召回制度等。
虽然到月底还有一批新的乳企获得新的生产许可证,但业内人士分析,依旧会有近三分之一的乳企无法取得许可证,面临停产或者淘汰出局的境地。
为了提升国内乳企的品质,乳业整改风生水起。那么,政府和企业的这些作为,老百姓买不买账呢?第十一期《消费大调查》,每日商报与杭州西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就杭州家庭的奶粉消费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3份,有效问卷共计431份,调查样本涉及上城、下城、西湖、江干、拱墅、滨江等六个城区。在接受调查人群中,家庭月收入5001-10000元的受访者占比42.02%。
四成以上家庭每月奶粉消费千元以上
最严奶粉新规的换证审核本月底收官
去年12月25日正式发布的新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设定了更加严格的审查项目和许可条件。这些要求是很多企业需要重点整改的内容,同时也成为很多企业获得新证的绊脚石,有些企业直接放弃了对新证的申请。据悉,国内注册在列的共有127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目前已经有约45家乳企获得新的生产许可证。5月31日止,如果无法取得新的生产许可证,将无法继续生产销售婴幼儿奶粉。
不过,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主流婴幼儿乳粉生产企业,包括蒙牛、伊利、雅士利、晨冠、飞鹤、贝因美等均已通过重新审查和再审查。“未通过审查的,估计是一些三四线品牌,产量、品牌影响力、生产规模难以达标的,若要达标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这些企业又没有那么大的市场和资金来支撑。”有业内人士表示,在这场大整顿中,部分品牌因预感到难以通过,或已提前变卖退出,或被其他大品牌收购。
杭州奶粉消费国货洋货各占半壁江山
准妈妈小刘已经怀孕6个月,预产期在9月份的她已经在为宝宝选择奶粉了。“问了几个亲戚朋友,好像吃洋奶粉的多,现在还没有完全定下来,不过八九不离十会选洋品牌。”小刘说。
“你们家伢儿喝什么牌子的奶粉?”这恐怕是杭州父母之间交流时,问得最多的话题。根据我们的调查,50.1%的杭州家庭在给孩子购买奶粉时,会选择洋品牌,另外的49.9%则选择国产品牌。
洋品牌中,多美滋、雅培和美赞臣这三家的占比最高,分别为9.2%、8.6%和8.2%,除此之外,雀巢、美素、惠氏也有一定的份额。
而在国产品牌中,市场份额最大的是贝因美,占比9.8%,第二、第三名分别是施恩和雅士利。
洋奶粉占据半壁江山,是什么概念?调查机构尼尔森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规模达到600亿元,国产厂商只占46%。相比之下,2008年之前,进口奶粉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仅为30%左右。
28.5%的家长对国产奶粉缺乏信心
“三聚氰胺”事件已经过去5年多了,现在老百姓对国产奶粉的看法如何?根据我们的调查,28.5%的家长对国产奶粉缺乏信心,另有27.2%认为国产奶粉是安全的,更多被访者认为国产奶粉品质“一般”。
“总归不大放心,所以我们现在还是吃洋奶粉。”杭州人小张说。小张去年在荷兰留学时,结识了几个当地朋友,现在,她让这些朋友帮忙购买荷兰版的“牛栏”奶粉。
不过,住在杭州城南的虞阿姨倒持不同意见。“大家都说洋奶粉好,但去年不是也曝出安全问题吗,我一直给孙女儿喝贝因美,一箱箱地买,现在孙女儿已经上幼儿园了,每天还是会给她喝,也没觉得不好,孙女儿很健康。”
规范奶源发展、加强质量监管、制定食品安全法……2008年以来,政府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企业也在质量控制、追溯体系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国产奶粉质量水平明显改善。特别是去年以来,国产奶粉表现稳定,反倒是进口品牌质量事件不断。
但是,人们购买洋奶粉的热情仍然高涨——今年一季度全国进口奶粉36.95万吨,同比增幅达55%。业内人士认为,低信任度和国产奶粉质量之间存在强烈反差,老百姓仍记着国产奶粉生产商犯的错,要改变市场格局,还需要有个过程。
四成以上被访家庭每月奶粉消费在1000元以上
据我们的调查,40.6%的受访者每月在奶粉上的花费是800元-1000元,37.8%的受访者花费是1001-1500元,14.8%的受访者花费是800元以下,6.8%的受访者花费是1500元以上。
品牌是消费者在选择奶粉时主要的考量因素——23.9%的受访者之所以选择以上奶粉品牌是因为“大品牌”,20.7%的受访者是因为“亲友推荐/赠送”,15%的受访者是因为“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奶粉代购在网上风生水起,但根据我们的调查,代购占的比重并不高。39.6%的受访者选择在母婴用品专卖店购买奶粉,26.4%选择商场超市,仅有7.3%的受访者选择代购。
“塔西佗陷阱”之痛
面对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和仍旧没有修复的信任危机,奶粉在国内从来不缺新闻。
就在前不久,政府相继出台了两条政策,一是国家质检总局实施“史上最严”进口奶粉新规,从5月1日起,禁止进口未经注册境外生产企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另外一条,北京市资助三元集团1000多万元,用于婴幼儿配方乳粉研发及产业化。
这种“双管齐下”的做法,却没有赢得国内舆论的叫好声,老百姓用钱投票,洋奶粉仍然占据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三聚氰胺事件”过去5年多了,中国政府和乳品行业想尽各种办法挽回形象,但为什么国内消费者仍犹如惊弓之鸟,对国产乳制品缺乏信任?这其中的原因,恐怕是政府和相关企业仍旧深陷“塔西佗陷阱”无法自拔。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个见解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学里的定律之一。
育树百年,一朝断根。这些年,中国政府和国内乳品行业也尝试各种办法,力图走出陷阱,但面对洋奶粉的汹涌抢滩,以及乳制品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想要重新占领市场谈何容易。
当然,想要走出“塔西佗陷阱”并非没有可能,关键要从源头上抓质量,抓执行、抓监管。比如卫计委提出,奶粉相关标准必须跟国际接轨;农业部提出,每年投入3亿元让奶牛在源头吃好草、产好奶;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提出,要推动奶粉企业的兼并重组等。如果这些举措如果都能落到实处,相信国产奶粉挽回形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但是,却有人在这个节骨眼上,仍旧用脚决策。比如今年年初,乳协召开的“第二批婴幼儿配方乳粉新品发布会”上,6家乳企推出的产品价位(单位为900g)多位于400元左右。部分产品价格,甚至远高出进口乳粉和市场主流产品。
不在质量安全和挽回信任上下功夫,却利用老百姓“贵的就是好的”消费心理,不断提高国产奶粉价格,以此来误导消费,谋取暴利,中国乳协和部分乳品企业这种做法,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塔西佗陷阱”越挖越深罢了。
- 史上最严洋奶粉新规本月执行 41种品牌可查出处
- 奶源与技术协调发展 安全奶粉造就“冠军宝贝”
- 奶粉钱没讨到 狠心妈妈一怒将满月娃遗弃
- 洋奶粉严禁加贴标签 今日起台州开始实施这些新规
- 今起进口奶粉中文标签必须直接印在包装上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