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讯(浙江日报记者 裘一佼 霍建虹 陈毛应)坐拥万顷竹海,西苕溪穿境而过,安吉县的生态环境早已名声在外。在生态环境广受赞誉的同时,安吉的经济增长同样令人羡慕:财政总收入从10年前的7亿元增长到去年的42.39亿元,年均增长1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从5402元上升到去年的17617元,年均增长12.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00多元。
的确,这个人均只有七分田的山区县,十多年来坚持生态立县,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这一切,得益于一届又一届党委政府的艰苦努力,一代又一代人的精心呵护;这其中,折射出一个山区县对生态建设的坚定决心,对生态文明的不懈坚持;这说明,在新一轮发展中,安吉借力后发优势,释放着不可阻挡的发展后劲。
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
在互联网上搜索“安吉”一词,有两个结果非常醒目。一个引向驴友们写的旅游攻略,生动呈现着竹乡的绿意;一个引向“美丽乡村”,真实展现着生态建设给当地城乡面貌带来的深刻变化。
谁能想到,曾经的安吉是另一番景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20个贫困县之一的安吉走上工业强县之路,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企业相继崛起,GDP一路高速增长,摘掉了贫困县帽子;然而在1998年,安吉因水环境破坏严重,在国务院当年开启的太湖治污“零点行动”中,被列入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
面对难以为继的发展尴尬,安吉人蓦然惊醒:倘若发展的结果是青山被毁、污水横流,以致破坏了百姓宜居的环境,这样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于是,在2001年安吉县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生态立县”被正式确立为全县的发展战略。
当时有人质疑,选择生态立县就等于选择了牺牲一时的GDP,选择了放慢发展速度,生态立县立得起来吗?
“纠结和苦闷,心里也没底。”县领导和乡镇干部深感压力,但决心未被动摇:“从工业立县到生态立县,这是一次艰难而痛苦的选择,但想想安吉的未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持?”
直到现在,安吉县领导班子对“生态立县”战略始终坚守不渝——每年的人代会都有一项有关生态建设的决议出台;所有引进项目都严格执行一条高压线:污染项目不进来,进来项目不污染;决不搞富资源穷开发、大资源小开发、整体资源零星开发;对西苕溪进行全面治理……
“生态是安吉的金字招牌,保护好生态就是政绩,这场绿色的接力永不停歇。”安吉县委书记单锦炎说,“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是我们的政治责任,也是对百姓的庄严承诺。”
思路一转,满盘皆活。安吉的生态之路虽然曲折,却脚步坚定。
发展,一腔热血蹚新路
十多年来,安吉人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拉高标杆、自加压力。今年4月2日,以安吉样板为基础的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发布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批准安吉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县,由省标向国标迈进。
山区经济如何发展?生态与经济如何互促共进?
在安吉县南部的天荒坪镇,我们找到了答案。天荒坪镇镇长易国兵带着我们走到“休闲经济管理办公室”,他不提去年的财政收入,也不提工业项目,而是报出一组数字:2005年第三产业占比3.85%,而到了2013年,这个数据上升到了29.22%,农民年收入中,超过41%来源于服务业。
“从未来天荒坪镇的发展路径来看,建设一二三产融合互补的休闲产业经济是最理想的形态。”易国兵回忆,早在2000年出台的《安吉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中,作为当时安吉工业基地的天荒坪就在休闲旅游产业的规划范围内,4家水泥厂和1家化工厂在全县“铁腕治污”的大环境下相继关停,财政收入大幅下降。
不过,人们欣喜地看到,困扰天荒坪的生态危机就此止步。全镇上下趁势统一了思想:天荒坪过去的优势是山水,未来的潜力也是山水!天荒坪只能走生态发展之路,再造绿水青山。
大竹海、江南天池、天下银坑……如今这里汇集了安吉60%的旅游景点,到此旅游的游客数量,每年都以40%以上的幅度递增,去年的旅游总收入已达6亿元。但对于安吉人来说,它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从昔日的“工业基地”到现在的“休闲名镇”,它浓缩了安吉对于发展的深谋远虑,闯出了一条新路。
天荒坪不是特例,尊重经济规律,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安吉的第一追求。安吉县西部的杭垓,也是不办工业、大力发展休闲经济的山区小镇。王有富在当地党政机关工作了整整十年,说起这些年的生态保护,依然激情满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人坚信这一点。”
这是源于对发展理念的提升、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安吉的生态之路虽然艰难,却信心满满。
创新,一马当先天地宽
安吉县北的鄣吴镇,正怡然享受着绿水青山的丰厚回报。站在鄣吴村村口的景观平台上,山峰绵延,鸟语花香,像是进入了一个青青世界。三山环抱处,1400亩的“秀山美地农业高科技园”正孕育着有机蔬果,直送沪杭大城市;鄣吴溪畔,“山屿海”、“太阳城”等养老疗养式度假项目正在动工……
鄣吴镇副镇长朱红星告诉我们,因为当地没有大中型工矿企业,水质、土壤、空气环境均未受到污染,成为许多投资者眼中的“黑马”,生态资源已经变成后发优势,成为富民的产业。
不只是鄣吴。走进多山多溪的山川乡,两旁绿野阡陌,溪流潺潺。高家堂村里的农家,砖砌成的小院,石头垒起的花台,透着美丽乡村特有的宁静安详。“我们村,都上了春晚哩!”村民们满脸自豪,“浙北第一村”果然名不虚传。
高家堂村党支部书记周文鑫说,凭着十多年精心保护下来的好山好水,美丽乡村建设也水到渠成,如今村里共有7个旅游项目,去年吸引游客21.6万人次。
美丽乡村如何变身美丽景区?高家堂村迈出了创新的步伐:村集体以30%的现金入股安吉蝶兰风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把整个村包装成为景区村,村里不仅每年有分红,且每产生50万元门票收入,村里就可以从公司获得2万元“资源费”。这样一来,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03年的5万元上升到去年的85万元。
一个个山村的蜕变,也是安吉的缩影。如果说安吉十多年的生态立县,一大成果是赢得了首批“国家生态县”称号、首个县域“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那么在更高层面上,围绕山区能不能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安吉人突破了群山小路的制约,走出了绿色如何生钱的困惑,初步探索出生态与经济互促共进、生态与民生共建共享的路子,彰显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尽管如此,安吉人总是说:生态建设没有止境。他们要变点上盆景为全县风景,促一时一地美景成为城乡居民生活常景,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生态立县”的胸怀、智慧和远见已经深植在这片热土,这一场绿色的接力,将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精彩。
- 安吉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身心所至 “福”射于民
-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会在湖州召开 推广浙江生态建设经验
- 浙江10个县区今被命名为新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周生贤:全面推进、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
-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满足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新期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