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城绍兴有一对夫妇,他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书写了一段创业传奇;他们热心公益,投身慈善,爱心故事家喻户晓。他们就是常年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传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的市红十字会的副会长、浙江天宇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德根、徐爱娟夫妇。
爱心萌芽从上世纪说起
上世纪90年代初,一轮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在绍兴展开,它率先叩开了陈德根、徐爱娟爱的心扉。
他们夫妇住的耀应弄,是一条旧里弄,每遇雨天,严重积水,污泞不堪,夫妇俩出资给浇上水泥。附近有两口古井,因年久失修,难以涉足,夫妇俩又出资维修。白衙弄有一位单身老人洪宝林,因借住的房子拆迁无处栖身,徐爱娟出钱帮他租了一处宽敞的住所。就这样,服务社区成了他们奉献爱心的第一站,每逢重阳节、春节,夫妇俩都要为社区80岁以上的老人送上蛋糕、荔枝之类礼品,还拿出上万元送给“五保户”、“特困户”。直至现在,徐爱娟还始终以社区“编外主任”自居。
同时,他们也是古城贫弱群众的“贴心人”。福利院的儿童、老人是不幸的,也是幸福的,因为陈德根、徐爱娟夫妇早早带头,把爱的雨露泽润这一弱势人群。
1994年的大年初一,夫妇俩早早起来,捎上了精挑细选购来的56本图书和137件不同款式型号的羊毛衫,敲开了福利院的大门。从此,每逢儿童节、重阳节等节日,陈德根夫妇总会拿着吃的、穿的来看望生活在这里的儿童和老人。
陈德根、徐爱娟夫妇也是工人出身,因此,他们对下岗工人、困难职工有一种割舍不掉的关爱之情。自上世纪90年代始,每年组织送温暖活动,总有他们夫妇俩的身影。2007年,夫妇俩干脆倡导设立绍兴市职工救急帮扶基金,并带头捐赠2000万元。
爱的双手亲抚红十字青少年
绍兴市学校红十字工作一直具有很好的基础,在红十字青少年中传唱“日行一善”理念,践行“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努力让身边的每个孩子“知善、崇善、行善、扬善”,努力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整个城市”,这是绍兴红十字人的梦想。
作为红十字爱心企业家的带头人,陈德根、徐爱娟也常做下一代的“亲情父母”,带头传播“日行一善”的理念。他们向绍兴市社区教育基金捐款15万元,为关心下一代帮困助学捐款15万元,捐款几百万元分别在绍兴鲁迅中学、绍兴县柯桥中学、绍兴文理学院、绍兴第一中学、绍兴一中初中部设立各类“教育奖励基金”,还先后成立了“爱德”、“德锋”教育基金。
此外,他们对一些贫弱孩子也异常关注。早在1994年底,徐爱娟获悉绍兴县稽东有一对单亲家庭的姐妹因贫辍学,立即冒着大雪,带着年货和500元钱找到了这对姐妹。
回来后,徐爱娟沉思良久。单亲家庭孩子的抚养、求学是一个不小的社会问题,必须借助政府部门和有关组织的力量。她与丈夫商量后,决定捐赠百万元,设立旨在缓解单亲困难家庭的“徐爱娟妇女互助基金”和“春风工程基金”。
1997年,徐爱娟随绍兴市政协有关领导去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母亲盼儿归”帮教活动。少管所当时收管着700余名未成年犯,大都是一些满14岁不满18岁的“三无”(无父母,无亲戚,无探望者)对象。看着这些问题少年,徐爱娟心酸不已。
第二年元月,徐爱娟夫妇早早来到省未管所,捐资为省未管所创办一个技术培训中心。这是省未管所接受的第一笔社会捐款。此后15年,夫妇俩为未管所捐钱物达180万元,并成立了“失足孤儿爱心救助站”。
爱的心灵扑向红十字等公益事业
陈德根、徐爱娟夫妇,绍兴无数民营企业家中的普通一员,论企业规模、资产比他们大比他们多的大有人在,但他们以自己的人生高度,让千万人感动。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市政府全面整治环城河,拉大城市框架,建设城市“绿心”,陈德根、徐爱娟夫妇主动出资,先后为环城河整治捐款75万元,为古运河绿化捐款10万元,为“巾帼林”植树捐款20万元。
进入21世纪,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他们更是大手笔捐赠:向红十字博爱基金捐赠2000万元,是向绍兴市红十字会认捐的第一家爱心企业,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每年的理事会,以及一些红十字组织重大活动,他们两口子中肯定有一位在第一时间参加,热心扑在为公益献身和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为此,于2011年专门受到来绍兴调研红十字工作的总会会长华建敏的接见。
陈德根、徐爱娟夫妇时刻将社会责任、企业文明和公众形象作为做人做事标准,成为了红十字人和爱心企业家的重要道德楷模。20多年坚持慈善爱心活动,累计捐款捐物达1.7亿余元。他们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理念,成为绍兴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标杆,成为“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最好体现,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人人应该敬仰,全社会应该学习。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