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这样一位老人,年纪已86岁,家住边远农村(原绍兴县孙端镇安桥头村),简陋的居室,简单的再也不能简单的基本家用设备,一个人进进出出,也时常被周边的村民所忽视。但就是他,当得知四川芦山发生大地震后,不顾年事已高,颤颤抖抖摸进绍兴市红十字会的大门,要求捐8万元,帮助灾区的老百姓,这可是芦山地震期间绍兴市红十字会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爱心款项,而他竟然有来自这样一位老人……
“我要捐钱,请第一时间捐给灾区。”
时间定格在今年的4月27日,有一位老人急冲冲来到绍兴市红十字会,他说是独自从绍兴县孙端赶到市红十字会雅安地震捐款现场,拿出8万元的银行汇款单,“要把数十载省吃俭用积存下来的8万元钱捐到灾区人民。”8万元对于一个有正常收入来源的家庭来说,或许再简单不过了,当会领导看到是一位穿着如此简朴的老人,怕他是一时想不开,就再三叮嘱要三思,同时也仔细了解了他的家庭状况。当听说他是孤寡老人,并只靠靠2000多元的退休金维持生计时,更是拼命做工作,让他留着这笔钱养老。但老人的态度依然十分坚决,说“我要力所能及让周边的人、所有贫困的人活得幸福,不再受灾难困扰和影响。”
最终会领导拗不过老人的执着,接收了老人的这一善举。这也成为了市红十字会收到的芦山地震最大金额的个人捐款,所有红十字人对眼前这位老人充满了敬佩。
同时,通过后来多次联系走访得知,老人的这一爱心举动也不是一时的冲动,他平时就十分热衷参与公益事业,村里组织的一些爱心捐款活动,他总是积极参加,邻里关系和睦,在当地有较好的口碑。
“我要捐献遗体,死后再做点贡献。”
当捐完善款之后,老人又跟会领导提出了一个要求。“我要在百年之后捐出自己的遗体,为社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为国家再做做贡献”。老人简单的话语中又带有几分哀求,对于这样一位老人,红十字人岂敢有半点怠慢和不敬,唯有以一丝不苟的服务、在政策法律允许的条件下了却他的心愿。
由于遗体捐献需要家属同意并配合执行,而老人无配偶且无子女的现状,让捐献登记工作一时难以进行,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与省红十字会进行联系,并咨询相关法律专家,鉴于老人这一特殊情况,省内又没经验可借鉴,法律专家建议我们采取法律公正声明的方式完成老人的心愿。
红十字会根据这一建议主动与有关公证处联系,但对于遗体公证,市内的公证处都从未做过,面对老人这一无私的心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次次与公证处的人员沟通解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老人完成心愿。最后在绍兴市司法局和国信公证处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采取声明公证的方式完成了相关程序。
“单老师傅,这是您的公证书,请您收好”,绍兴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将一份沉甸甸包含着一位八旬老人无私奉献的公证书交到了绍兴县孙端镇安桥头村单厚生老人手中。完成了老人托付给红十字人的生命礼赞!
当单老先生接过属于他的公证书时,连声向红十字会表示感谢。
“立了遗嘱捐房子,了却最后的心愿。”
近一二年,单老先生明显感觉身体没有以前那么好,行动也稍许有些不便,但他的善举一直没有停止,他还要讲房子捐给村里,自己搬到福利院去生活,安安静静地走完这一生。4月份,市红十字会组织志愿者走进安桥头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去走访了单老,他说他已经立下了遗嘱,正请村干部出面办理相关手续,以后他所居住的房子就是村里的集体资产了,在场的领导和村干部无不为他留下感动的眼泪。
而对着电视镜头,这位老人又是何等的平静,依然笑呵呵地说,这些都是应该做的,这个国家、社会,很多人都对他好,他也要对得起国家、社会和身边的人。
作为一个普通人,年轻时他参与支边,在青海默默无闻奉献了几十年,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祖国最贫困的地区和人民;年老以后,他又倾其所有,给这个社会带来了温暖和爱。他并不富有,但他用最平实、最本真的举动践行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践行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就是平凡老人的大爱故事。他,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值得感动和敬仰的人;一生默默无闻,但如他的名字一样,却用质朴厚道诠释着生命价值和人间真爱。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