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4日讯 清朝叶声闻《白湖竹枝词》有一句:“三板红船独橹摇,春风游女尚垂髫;东西一一逢桥数,记取陡塘第七桥”。
这里说的,是观海卫鸣鹤古镇街河之上的七座古桥,自东向西,分别是陡塘桥、世德桥、三槐桥、东大桥、运河桥、普安桥和沙滩桥。
如今三槐桥和东大桥已改建,剩下的五座古桥中又以运河桥历史最长。它位于鸣鹤古镇老街的中段,南北跨街河。这里曾是古镇的商贸中心。
这座桥到底建于何时,又是何人所建,目前只在光绪《慈溪县志》中有一句模糊的记载,“运河桥,县西北五十五里,国朝己酉(1669年)进士叶昌修。”
但慈溪人更愿意相信另一个说法:这座桥始建于宋代;古时的官盐,就是从这运河桥下源源不断地运出来的。
昨天,宁波一位民间的古桥研究爱好者朱永宁,在运河桥的拱券上,找到了建桥年代的重要佐证。
关于这位古桥研究爱好者——
他是宁波古桥活地图
已经关注运河桥15年
在宁波,说到古桥,朱永宁先生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年过六旬的他,从1997年开始孤身一人寻访散落在宁波各地的古桥,至今已踏访了600多座;他为这些古桥建了一份档案,从古桥桥名、所属乡镇、建造年代、孔数、桥型、完好程度到是否有桥额、桥联,甚至建梁的主要建筑数据,都有详尽的记载。可以这么说,宁波的古桥,只要朱先生看一看照片,这桥的位置在哪里,年代建造是什么时候,他都能一口报出来。
他对宁波古桥的研究,圈内人很推崇,也得到了宁波文保部门的关注。一位考古专家说,朱先生做的工作,为文保部门研究古桥,保存历史资料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运河桥,就是一座他牵挂了十多年的古桥。
在鸣鹤古镇,街河上五座老桥依水而建,或为拱桥,或为平桥,造型古朴,雕饰精美,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运河桥,是鸣鹤古镇上三座石拱桥中最大的一座。
十五年前,朱永宁先生第一次走进古镇时,就被运河桥吸引了。
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净跨有5.01米。桥面极薄,净宽2.46米,紧贴拱券,桥墙用条石错砌。两头坡道八字形,各有台阶12级,坡长4.38米。两侧设有六块栏板、八根望柱、四块抱鼓,柱头雕莲头,看起来很有岁月的痕迹。
原先运河桥的外侧刻有桥名,但后来字毁了。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古桥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每节六块券石,桥上每一块券石都有浮雕,荷叶头、莲花座,中间字堂还刻上了捐助者姓名,朱先生说,在宁波古桥中,这是他发现的唯一一例。
1986年,运河桥和陡塘桥、沙滩桥一起,被公布为慈溪县文保点;2011年,街河五座石桥被集体公布为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运河桥的身世——
建于宋代、清康熙还是清咸丰
三种猜测从未平息
运河桥建于何年,又是何人所建?
早在明嘉靖《宁波府志》中已有“运河桥”的录名,始建年代不详。至于现桥建造年代,志书虽有记载,但无实物佐证,所以,长久以来,运河桥的身世一直是个谜。
目前,文保部门比较认可的一个说法是:桥建于清康熙年间。
光绪《慈溪县志》记载,“运河桥,县西北五十五里,国朝己酉(1669年)进士叶昌修。”这也是运河桥迄今为止的唯一记录。
历史上,叶昌是叶氏名人之一。光绪《慈溪县志》的《选举下》卷和《列传八》卷所载,“叶昌,字子常,号鹤山,康熙四十五年进士,由内阁中书改授广东灵山县知县,兼摄海防同知,兴学劝农,有古循吏风,民怀其德,立祠祀之。”
可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叶昌是在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中的进士,他怎么会在1669年以进士身份修桥呢。
所以慈溪老百姓更愿意相信第二个版本:桥是宋代留下来的。
鸣鹤古镇因盐而兴,早在北宋,就是一个有名的盐场。
宋制有规定:“凡盐之入,置仓以受之”,鸣鹤场南面有座山叫盐仓山,旧时有地名叫盐仓前,也就是现在的盐仓村。古时候,官盐先入仓,然后从这运河桥边源源不断地运出,运河桥由此而来。
“既然运盐的时候,就有桥了。那桥会不会是宋代的呢?”持这种看法的人,不在少数。
此外,还有一个说法,桥建于清代咸丰年间。
这种说法唯一的证据,是桥西侧桥墙边,立了一块小小的捐资碑,写着清咸丰九年(1859年),刻有六笔捐资,首笔最多,“钱叁拾五千”,末二笔是“钱拾千”,六笔款项一共是壹百柒拾六千文。
“这些钱,造桥肯定是不够的。而且之后的光绪《慈溪县志》,也就没有提及这次修桥。”朱先生本人一直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而且,“修”,在古桥的记述中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甚至将在原址上重新建造也称为“修”。
不过,他告诉记者,石拱桥的修缮,修得最多最频繁的是桥面,比如栏柱脱落、台阶凹陷、面石松动等;其次就是桥墙外凸、塌落等。如果遇到拱券变形或基础沉陷,就必须重建了。
“如果拱券是康熙年间所砌,按理,叶昌一定会占据突出的位置;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所以拱券的年代会不会更早呢?”朱先生说,桥上的浮雕,荷叶头、莲花座,中间字堂上,刻上了捐助者姓名,也许搞清这些字刻,或许就能解密桥的建造之谜了。
关于修建年代的确认——
埠头边的两块拱券
或能佐证县志记载
每一次去鸣鹤古镇,老朱都会去运河桥的埠头边看看,希望能找到相关线索,但因为字堂风化严重,除了少许几个字外,找不到纪年,他一直没有收获。
直到昨天,朱先生再度来到鸣鹤古镇,新发现了埠头边的拱券文字。朱先生拍了一些照片,在电脑上放大后,辨出了其中两块的内容——捐赠者写着“信士叶德十六同妻王氏喜舍”、“信士叶德廿三同妻陈氏喜舍”。
“叶德十六、叶德廿三是鸣鹤叶氏德字辈的排行,只要找到这二人,即使没有建桥的确切纪年,也能基本断代了。”
他得到慈溪的一位藏家的帮助,在光绪年间纂编的《鸣鹤叶氏宗谱》残卷中,查到了叶德十六的名字。
德字辈是十一世,按照家谱记载倒退上去,确实是在康熙年间;这基本就能验证,现存的运河桥,拱券为康熙年间所筑,至今约三百年。
“这一发现,证实了《慈溪县志》其中一部分的记载:桥是修建于康熙年间。”
那么,为什么明代就会有运河桥的记载,叶昌在其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朱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猜测:运河桥古来有之,只是后来因故消失了。康熙年间的那次修建,应该原址重建。而记载中的“叶昌”,因为是当地名人,所以被推举挂名,造桥的钱,其实是由众姓一起募捐的。
而桥栏、桥墙等石构,根据其风化程度,他认为,是在咸丰九年又重新进行过修缮。这也能解释桥西捐资碑的存在。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