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6日讯 生活在一个依江傍水的城市,车渡过江的出行方式影响了一代温州人,不仅沟通起瓯江两岸,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地镌刻在温州人的心中。然而,在时代的催促下,车渡过江已经不能再承载温州腾飞的脚步,随着瓯江过江通道的建成并即将于月底试通车,三江匝道至江滨路匝道免费通行,瓯江轮渡又将渡向何方?
昨日,记者专访永嘉县轮船公司经理朱清云,听他讲述瓯江渡轮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忙碌的码头或将一去不返
1995年迄今,车渡已伴随市民走过了19年的光景,在市区至瓯北的这条繁忙航线上,每天有5艘汽车渡轮往返航行,约6分钟就有一条渡轮停靠码头,每天约有3000辆车经由车渡过江。
对于瓯江过江通道的开通,朱清云直言码头如今忙碌的景象,恐怕要一去不返了。据他估计,车渡量可能会减少一半,即1500辆,甚至更多。
“平时往返两岸的人多为瓯北‘上班族’,他们的单位多在市区东部一带,家却在瓯北。以前觉得走瓯江三桥远,就会走车渡。但现在瓯江过江通道的地理位置更优越,可直达市区城东,使得‘上班族’就多了条快速路,‘车渡族’就会被截留掉大部分。”
朱清云说,面对挑战轮船公司前两天召开了内部会议,讨论应对预案。“我们做了预估,过江通道通车后,若车渡量仅减少了1/3左右,我们可能只会压缩航时、减少班次;若车渡量减少了1/2左右,我们可能就会仅在市民上、下班的高峰时段开航;若情况更糟,车渡量难以让企业维持收支,我们可能就会选择停航,现已着手应对。”
据了解,车渡码头目前有工作人员百余人,船舶的油费为8000元/吨。朱清云说,一旦车渡量锐减,轮船公司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不过,朱清云也说,车渡市场受到的冲击到底有多大,还需待瓯江过江通道试通车后,再作进一步的观察。
车渡曾面临两次市场冲击
朱清云1995年起,在车渡口码头工作。据他介绍,1995年5月时我市车渡开始试营业,当时船舶还很少,只能采用人车混渡的方式。后来,轮船公司从外地购进了两艘船,实行对开,并对人、车进行了分船轮渡。
从1990年至1995年的五年时间里,我市的私家车仅新增1.5万辆,年均增加不超3000辆。朱清云回忆说:“当时我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还不多,每天车渡量只有一二百辆,码头的通过人员也很少。”
可从1996年开始,我市的私家车进入快速发展期,年均增加约7000辆,2000年时已达到5.28万辆。朱清云说,那段时间车渡行业也不断壮大,2000年时每日车渡量已突破了千辆。“开始感觉到了运力不足,车辆在渡口排队的景象出现,为此我们新造了两艘船,用于车渡,并将车渡费涨到了每车18元。”但同年8月,瓯江三桥建成通车,这让车渡市场感受到了第一次的市场冲击。“车渡不再是市区居民过江的唯一方式,每日的车渡辆开始从1000辆逐步减至到600辆。”朱清云说,为了应对竞争,轮船公司将车渡费降至每车10元,与瓯江三桥的收费标准一致。
此后10年间,我市的私家车保有量激增,2007年时达到了33.73万辆,城市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的私家车数,居全省第一。“这10年是车渡市场最繁荣的时候,每日的车渡量也达到了峰值4000辆。”朱清云说。
但2010年2月,瓯江三桥取消了过桥收费,车渡市场再次受到冲击。“车渡量每日4000辆的‘神话’不复存在,开始逐步回落至每日3000辆。”但朱清云也说,因为我市的私家车还在上升,使车渡量能够一直维持住每日3000辆,直到现在。
车渡已成瓯江文化符号
如今车渡已经成了很多人心中难舍的记忆。
市民陈小姐说,她还记得自己上小学时,妈妈带着她走车渡的场景。“我觉得车渡已成了温州的一个符号,代表了我们水乡的文化,虽说我现在不常走车渡过江了,但我不希望车渡和城市告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