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6日讯 (浙江日报 记者 李茸 市委报道组 张潘丽) “嘀嘀……”桐乡市崇福镇种粮大户何雪林收到了一条短信:“最近多雷阵雨,建议加强农田管理,防病治虫。”
短信来自桐乡市气象局,何雪林每周都能收到这样的短信。他的200多亩晚稻刚种下一个多月,已经有半米多高,看起来绿油油的一大片。
抢收小麦、播种晚稻、采收槜李……农忙时节,“靠天吃饭”特别重要。为帮农民把握最佳农时,今年5月,桐乡成立了农业气象专家联盟,气象专家和农业专家联合为农户“私人定制”气象信息。
桐乡市气象台台长范玉芬是专家之一,她正忙着“生产”各种气象产品:杭白菊专题天气预报、春蚕期气象为农专题预报、槜李采收期天气预报……范玉芬提供10天左右的天气预报,并一项项写清楚各种建议,比如,晚稻移栽需避开强降雨、加强苗期管理、围根壮茎等。
作为有30年经验的老气象工作者,范玉芬坦言,现在各种极端天气出现得多,而新型农业主体,比如说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越来越多,规模较大,种植的粮油果蔬品种多而新,种植方法不一样,对农业气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了“联盟”,气象与栽培专业相结合,事半功倍。
槜李是桐乡的特色果品。在梧桐街道桃源村槜李合作社,大片槜李枝繁叶茂,合作社理事长沈汉兴正忙着安排人给槜李树打药水防虫。他说,今年槜李能这么快卖光,农业气象专家联盟功不可没。
不久前,沈汉兴找到“联盟”的果树专家张杰,询问到底要不要给槜李大棚盖膜。张杰立即联系范玉芬,两人综合今年槜李的长势和天气情况进行“会诊”,结合卫星云图分析今年的梅雨期较往年拉长,最后,建议沈汉兴马上动手盖膜。比起那些没盖膜的,老沈的槜李因为品质好,卖出了60元至80元一斤的高价,来采摘的游客也没有受到下雨的影响。
农时把握不当,农户最苦。农民何雪林记得,2012年6月初,雨季刚开始,他抱着侥幸心理,想着雨不久就会停,结果一直到6月底,小麦都烂在了地里,晚稻也没来得及播,损失惨重。今年,桐乡市气象局和农业经济局每天发多条短信为大家预警。目前,桐乡小麦已收完,晚稻也下地了,比往年进度快了很多。
此外,有关部门还建立了一个农业气象服务指标库,每个月主要农产品的生长阶段、各项指标、容易遇到的各种灾害性天气等一应俱全,为专家们提供参考。
除了这些,“联盟”内的专家还开展了深度科研合作,探索气象服务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效益农业。比如,经济作物专家沈学根和范玉芬联合开展了桐乡有名的董家茭白的田间试验,范玉芬检测茭白生长不同阶段的各项关键指标,沈学根负责茭白地管理,共同研究茭白与小气候的关系,研究成果将向广大茭农推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