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坊社区门口设了电子道闸,居民汽车要刷卡才能进小区。
浙江在线08月27日讯 (今日早报记者 黄轶涵)老小区,车位少,车辆多,停车难,这似乎永远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杭州下城区长庆街道的新华坊小区,也是一个老小区。没有地下车库,停车矛盾突出。
近日,本报记者参加了新华坊社区的百姓议事团议事会。议事会上,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党员群众骨干等,大家集思广益,制定了新华坊社区停车的“三卡一杆”新政。
新政实施已经快一个月了,新华坊停车还难不难?
昨天,本报记者走进新华坊,倾听居民们的声音。
老人家搬椅子帮儿女占车位
跟杭州其他老小区一样,新华坊车多,车位少。150个车位,登记在案车辆,就有200多辆。
何况,小区周围,有三个市场:丝绸市场、环北市场和环北丝绸服装城。小区全开放,一些市场的摊主,谈生意的商家,逛市场的顾客,附近单位车主,就会把车停到新华坊里。
小区的保安向我们抱怨,以前居民回家,没地停车,只能见缝插针。哪里空,往哪塞。晚上还好,出门的人少。到第二天早上,新华坊就炸开锅了。
我们也有记者住在新华坊,当时的感受,整个小区,就像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停车场,车辆横七竖八地停着。不是停在单元门口,居民走不出来,就是挡住别人的车,车子开不出去。
小区里还有一些老人家,为了给晚回家的子女占个车位,就早早地烧好晚饭,搬着一张椅子,直接坐在空车位上,这样一来,大家都看样学样。老人家们都从家里搬张椅子,占住车位。其他车辆开过来,即便车位空着,也别想停。“我们也是没办法。孩子回来,没有车位,都不能按时吃上饭。”老人家向我们诉说着他们的无奈。
因为一个车位引发的争吵,在新华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三卡一杆”新政缓解小区停车难
就停车问题,新华坊社区开了10多次百姓议事团议事会,制定了新华坊社区停车的“三卡一杆”新政。
“一杆”,就是在小区门口安装电子道杆,阻止小区以外的车辆,开进新华坊停放。
“三卡”,很有新意。在新华坊社区,我们看到了这三张卡。从外观来看,跟一般门禁卡一样。
第一张是包月卡。只要是常住新华坊小区的居民,凭“三证”,就可以办理。每月收费100元,包年收费1000元。
第二张是亲情卡。新华坊住着很多老人,每到周末,子女都会来吃饭。亲情卡,要凭“三证”和户口本办理,适用于这些来看望父母,接送老人的子女使用。
亲情卡属于临时卡,收费很人性化。每天免费3小时,3小时以上收4元/辆,当天4元封顶。
亲情卡里,每月充值最多不能超过80元,严格控制子女车辆的停放时间。
第三张卡是错峰卡。主要是小区与辖区单位车位进行资源互换。
辖区单位车辆,只能在每天早上7点至傍晚6点之间进出小区停车,不能在小区里过夜。而小区的包月车辆,晚上可以停到辖区单位的车位上。
首创老小区“包月退费”制度
在跟新华坊车主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一点值得一说。就是新华坊的包月卡,不停车,可退钱。
停车新政推行前,新华坊社区经常接到投诉:居民花钱包月,但是回家晚了,就没有车位了。
“我交了停车费,为什么没有车位停?”面对记者,新华坊公共服务站副站长章理说,他每次都会被车主的这句话,问得哑口无言。
于是,很多交了“包月费”,却没车位停的居民,从下一个月开始,就不再缴纳100元的包月费了,但仍旧会把车停进小区。
我们帮社区一起分析: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不交费的,早点回家,就有车位停;交了费的,晚点回家,就没车位停。到最后,新华坊小区缴纳包月停车费的车主,越来越少,停车也越来越乱。
现在,新华坊的包月卡,每月每车收费100元,总共计31次,不满5小时不计次。
办卡之前,社区就“先把丑话说在前头”:包月车辆不固定车位,先到先停。但是,如果缴纳包月费的车主回家晚了,没车位停了,车子没开进小区,自行在小区外解决停车问题,那这一天就不算停车次数,顺延到下月使用。
新政也值得其他老小区借鉴
昨天傍晚,我们再一次走进新华坊。不能说停车从此不再难,但自从8月1日实施停车新政以来,小区停车确实没这么难了。
首先,我们站在小区门口观察。一杆落下,阻止小区以外的车辆在小区停放,附近单位错峰停车的车主,也会在傍晚6点前,把车开走。再走进小区里数一数,一下子空出了几十个车位,可供小区车主停放。
我们也开车感受了一下。门禁系统有地下感应器,车辆进出必须各刷卡一次,否则进得去出不来,这样就避免将包月卡转借他人使用。
一些老人告诉我们,因为停3小时以上要收费,子女过来,停车一般都不会超过3小时,这样也腾出了一些车位。
另外,我们也统计了一下小区跟附近单位资源互换的车位,也有10多个。
不停车,钱可以退,这样小区车主也都心服口服。昨天,我们就碰到好几个长期拒交停车费的车主,主动到社区来交钱。
新华坊的这套停车新政,正应了当下最流行的“智慧社区”,很值得杭州很多老小区借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