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各大网站转载了关于“浙江52辆校车闲置变公厕”的新闻。报道一出,争议漫天飞。这些崭新的车子“晾”在停车场,怪谁?谁也不怪!
先说说事件的基本梗概:安徽驻台州商会斥资购买了52辆校车,准备通过市场化服务解决民工子弟学校的校车问题。但是,接下来的矛盾是,他们说新买的校车被教育局的准入门槛挡住了路,导致了闲置;而另一方,当地的教育部门则表示,他们事先已经调研、开会并通知商会,他们的校车计划没市场、不可行,不应当武断购车。
校车“高门槛”是好事
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基本如此,哪一方说的是事实自有人调查,相信52辆闲置的校车应该会有合理的归宿,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
值得探讨的是,前几年的校车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催生了各地一窝蜂地对校车进行投入。戏剧化的是,校车闲置了,而事故,仍不时令人痛心地发生着。
社会对于校车的关注,有人说是进步,但,我们认为这应是起码的保障。在这次的“校车闲置”事件中,安徽驻台州商会抱怨教育部门的准入门槛太高,而这恰恰是我们想看到的。校车涉及亿万学生的利益,涉及亿万家庭的利益,也就牵动着整个中国的神经。高门槛意味着先进的硬件、完备的机制和明确的责任,这对整个社会是有益的。
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也是好事
但门槛高,不是为了彻底挡住社会力量介入校车运营行业,而是为了择优、择善。有关部门有义务去引导和帮助有能力和有责任心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这项事业。这次事件当中,温岭市教育局开会、调研、否决的措施,是对社会也是对投资方的负责。
再转回来说,并不是说安徽驻台州商会这次买了车“晾着”纯属“活该”。我们仍然乐见有商业头脑和能力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但我们要反思的是,为什么这么好的车会“晾着”,为什么没有马上分配到需要的地区。
能否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才是头等大事
说到这里,这便成了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这次的校车闲置事件曝光后,教育部门称已经有人打电话,表示愿意买下部分校车。门槛高不可怕,热情高更不可怕,可怕的是热情高了之后的资源浪费。校车在温岭不能运营,应该有合理的去处,而不是闲置变成“公厕”。
当然,说得容易,做起来会遇到各种困难——经济上的、制度上的等等。但是,既然这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我们还是乐见各方以合作共赢的态度,把资源分配到需要的地方。
校车就该是校车,承担起它的社会责任。投资人和相关部门也一样,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一定有可以均衡的契合点。“晾着”始终是一个令人着急、遗憾的状态。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