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05日讯 (浙江日报 通讯员 晏利扬 记者 陈文文) 神奇的光催化技术,直接将河道中的有机物变成无害的无机物,几个月时间河道水质就大为改善;
打开iPad,手指点点,就能看到各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转;
想了解黑臭河现状,无人机马上就能传回航拍图像,并载入浙江省“清三河”管理信息平台……
刚刚过去的2014年,创新的环保科技为全省污染减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助推我省“五水共治”向纵深展开。
黑色的污水经过格栅过滤后分散流入沙粒中,经沙粒下的双层反应池和一旁的人工湿地后,变成清亮的净水流出来。在开化县马金溪畔,记者见到一个独特的阶梯式双层污水处理池。这是由省环科院自主研发的自充氧生物滤床生活污水超洁净排放技术,出水指标可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最高的一级A标准,且省地、无需维护、使用寿命长。
由浙大研发的食藻虫控藻引导土著沉水植物的立体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放养一定量的食藻虫,把水中蓝藻吃掉,再种下土著沉水植物形成“水下森林”,从而使生态系统迅速恢复,水体持续变清。“这项技术我们研究了3年多,终于取得重大突破。”浙大环资学院副院长徐向阳告诉记者,这项技术推广应用后,苕溪入湖口断面水质达标率已达100%。
记者从省环保厅了解到,全省“五水共治”开展以来,多项新技术已大显身手。复合介质生物滤器技术、曝气复氧人工湿地技术、河网区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平台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已推广应用。
治水技术服务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倾力参与。浙大共有40多位教授、博士被聘为技术服务团专家,服务于“五水共治”第一线。省环保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派出专家,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的技术咨询服务、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平台建立以来共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56项,通过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近1.1亿元。省“五水共治”技术支撑联盟成立后,为“五水共治”提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高效组织的保障和开放式平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