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出炉 浙江拿下34项国家科技奖
2015年01月10日 08:00:10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浙江日报记者 郑司琪 黄淼君 通讯员 周炜 王蕊

   浙江在线01月10日讯 (今日早报记者 郑司琪 黄淼君 通讯员 周炜 王蕊)昨天上午,备受瞩目的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获得500万元奖金。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

  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2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173项;授予7名外籍科学家和1个外国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随着各个奖项的出炉,我省也是收获颇丰。

  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我省共有3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我省为主完成的有10项,参与完成的有24项,是近三年来获奖成果最多的一年。

  人物面孔

  中国“氢弹之父”的绝密使命

  于敏。

  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

  1926年生的于敏,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一脸属于老科学家的谦逊与纯粹……

  中国传统文化涵养出的本土核物理学家,究竟能迸发多么灼热的能量与光芒?

  越神秘,人们越想要走近他。

  东方巨响

  1967年6月17日8时,罗布泊沙漠腹地。

  徐克江机组驾驶“轰6”进入空投区。但听一声惊天“雷鸣”,万里碧空升腾起炽烈耀眼的火光,一朵蘑菇云顶天立地……

  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百日会战”令人永难忘怀。

  1965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他带领小分队赶往华东计算机研究所。

  “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参与“会战”的蔡少辉研究员说。

  绝密使命

  核武器,国之重器。当时国际上真正意义的战略核武器指的就是氢弹。

  即使时光倒流,老于仍会走这条路。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1961年1月12日,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于敏说。

  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突破氢弹后,于敏带领团队乘胜又干成几件事——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技术,为我国核武器发展战略和国防高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今天看来,件件意义深远。

  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据新华社

  浙江收获

  获奖数量为近三年来最多

  产学研合作项目占半壁江山

  2014年,我省共有3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为近三年来获奖成果最多的一年,去年为26项。

  在这些获奖的科技成果中,以浙江省为主完成的有10项,浙江省参与完成的有24项。

  其中,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为主完成的“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等6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另有4项成果分别荣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而在浙江省参与完成的24项成果中,有“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等3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产学研合作是我省获奖科技成果的一大特点,在34项科技成果中,有19项为产学研合作项目,占据了一半以上。其中有13项科技成果已经在浙江省实现转化,仅2013年就带动了浙江省新材料、智能控制、电子信息等相关行业新增产值140亿元,平均每项新增产值达到了10亿元以上。

  科技成果的利用不仅能够推动产业发展,同时也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大变化,与百姓生活的息息相关,在这些获奖成果中,在农业、环保、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科技成果达到了17项。

  其中,就不得不提到由浙江大学为主完成的“污泥搅动型间接热干化和复合循环流化床清洁焚烧集成技术”。随着污水处理能力的逐步提高,近年来,我国每年产生的各类污泥总量已接近1亿吨,未经妥善处理的污泥将给环境带来严重危害。该技术针对我国污泥特有的粘滞性强、热值低等特点,历经16年研发,实现了污泥热干化、高效焚烧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国外技术,成果已被国家标准和技术指南所采纳。

  浙江骄傲

  项目: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获奖人: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陈江华教授团队

  一滴尿液就能辨别

  移植后的肾脏是否产生排异

  昨天傍晚5点,一头银灰色头发的陈江华教授,乘飞机刚刚赶回杭州。

  当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完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仪式后,他第一时间就赶回杭州,与自己的团队分享这份喜悦。

  “获奖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1980年,我刚刚参加工作,跟着78岁的肾脏病中心老前辈朱琮老教授接诊尿毒症患者。”陈江华教授说,40多年过去了,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已经发展到216名成员,为10477例尿毒症患者实施替代治疗,10年生存率达到82.2%,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终末期肾病,也就是普通人眼中的尿毒症,曾经是让无数家庭陷入绝望的不治之症,在陈教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生存期不断被延长,而且生活质量也不断在提高。

  一体化的治疗体系,这是过去40年中,陈教授的团队先后攻克10项技术难关后,摸索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肾移植、血透、腹膜透析等等,这些方法都是用来治疗尿毒症的,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适应性,我们的一体化治疗体系,就是综合患者个人病情及家庭经济情况综合考虑的一个最合适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陈教授说。

  一滴尿液辨别移植后的肾脏是否产生了排异,替代了传统的有创检查方法,价格低廉效果明显,既帮患者延长生命也节约了医疗费用。今年68岁的王大伯,家住杭州松木场,25年前接受了肾移植,至今活得有滋有味,现在每天只要吃一颗2元多的药,昨天赶到现场的他,对陈教授的团队是感激万分。

  “将尿毒症患者是生命延长10年、20年,乃至能达到健康人的平均寿命,这是我们未来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未来患尿毒症的人能越来越少。”陈教授说。

  项目:汽车电子嵌入式平台技术及应用

  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获奖人: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吴朝晖教授领衔团队

  给汽车控制系统装上国产“大脑”

  让重型卡车不再冒“黑烟”

  浙江大学吴朝晖教授是我国最早开展汽车电子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2001年,我们团队在吴教授的带领下,开始了汽车电子领域的研发。”浙江大学ESE工程中心主任杨国青博士说。

  当时,传统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汽车电子系统的需求,我国面临着三个难题:一、以汽车发动机为例,它的运转速度快、控制精度高,因此需要电子控制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并尽量少占资源,提高发动机性能。二、开发一个可靠的汽车电子系统,需要经过漫长的设计与验证过程。三、汽车尤其是能源消耗巨大的卡车,污染排放非常严重,因此需要通过电子技术控制发动机实现高效燃烧,减少污染排放。

  在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持续支持下,团队联合中国一汽集团技术中心、吉利汽车研究院,围绕上述难题,经过12年的方法研究、技术突破,研制成功汽车电子嵌入式平台,实现了关键发明在国内首次规模应用。

  面对汽车电子“强实时、高效率、低排放”的挑战,项目团队发明了三项系统性的汽车电子核心技术。

  一是基于微小内核的两级定时与任务调度技术,破解了汽车电控系统高性能运行难题。二是基于混合模型驱动的汽车电控系统开发技术,提高开发效率,降低使用成本。三是动力、传动与总线网络节能控制技术。解决燃烧不充分而导致的发动机能耗高、污染大等问题。

  “这三项技术发明给我们生活带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中国制造的重型卡车不冒黑烟了,对于一些中重型卡车用户来说,他们可以买到高性价比的汽车,因为我们有能力制造大型卡车。”

标签: 科技奖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