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浙江 | 民生 | 时政 | 原创 | 即时 | 杭州 | 舟山 | 房产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伊人 | 视讯 | 论坛
收藏本站
+ 新闻
大学生实习暗藏陷阱:男子被同学骗入传销窝
2015年02月02日 15:48:0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骗我的就是我的高中同学”

  安徽某高校大四学生洪昆(化名)似乎再也不愿提起“实习”这两个字,那次险象环生的实习经历差点让他无法脱身。

  2012年9月,洪昆相信了高中好友的实习介绍,被骗到淮南一处传销窝点。

  据洪昆介绍,自己那位“高中时成绩很好、人也很通情达理”的同学,在河南读完大学后来到安徽工作。洪昆觉得自己在安徽上学,理应去看看他叙叙旧,再加上那位同学一再“盛邀”,难以推脱。

  到了淮南,洪昆借宿在这位同学“家”。一进门,他便觉得情景有些奇怪—住宿条件极差,卫生间没有淋浴,窗户封得死死的,窗户边上摆放着各种洗浴用品,马桶是坏的,不能自动冲水。但是想到同学刚毕业收入不高,条件差不足为奇,所以洪昆也没有想太多。

  然而,之后48个小时的经历完全出乎他的想象—手机被没收,时时刻刻被监控。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进入的是一个传销窝点。“我根本没有出逃机会,连去厕所也有人紧跟。”洪昆说。他还被逼接受“行业”课程,他曾多次反抗未果。周围的人劝他说,“既然你那么相信你的朋友,你们的友谊这么深厚,那你就帮你同学看看这个‘行业’怎么样,看好了你就可以回去。”洪昆只好表面“配合”,暗地里寻找机会向外界求助。

  一天晚上,洪昆半夜窝在被子里从身上的钱包中找出学生证,摸黑在上面写道:“报警、五楼、抢劫、求助”,扔到了楼下。终于,第二天警察破门而入,将被困多时的洪昆救出。

  据洪昆介绍,传销窝点多为年轻人,几乎都是刚毕业或在读的大学生,他们大多被朋友骗来,一开始还很反抗,后来“看懂了行业”,也就没那么抗拒了。

  经历了“传销惊魂48小时”后,洪昆把他的经历写成了日志发表在网络空间,他想以此告诫学弟学妹们找实习千万要提高警惕,“有时连朋友都不可轻信。”

 

  “给中介的钱就不了了之了”

  王宇(化名)在河南一所高校读大四。回忆起大一找兼职的经历,他觉得自己“太天真”。

  初入大学校门,他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迫不及待开始尝试各种生活。十一假期时,郝宇在学校看到了招兼职的广告,上面写着“做推销员,一天150元”,郝宇说,“就是今天贴明天被撕,后天接着贴的那种小广告。”

  拨通广告上的电话,按照对方提供的地址,他找到一家“公司”,里面满是来了解实习和兼职的学生。有工作人员把他拉到一边单独谈话,告诉他这次招满了。但想找兼职没问题,交150元会费,就能成为会员,以后可以定期收到讯息。

  “我交150元,一天就能挣回来,以后就是净赚了。”抱着这样的心态,郝宇交了会费。

  无独有偶。为了尽快找到实习机会,在杭州读大学的马晓慧也去了中介公司。公司同样允诺只要交260元会费,就可以接收实习信息。同样没有经验的马晓慧也打消了质疑的念头,“反正中介费会赚回来,那就先交了吧”。交过钱后,中介公司让她回去等短信通知。

  两个人的结果一样。两周之后,马晓慧开始收到实习推荐的短信,每周一到两条,但她觉得“根本没有合适的职位”。中介公司推荐给她的工作或对专业能力要求很高,或薪资低又需要连续工作很多天。而中介推荐给王宇的实习,工作地与他所在的地点隔着半座城市。

  马晓慧周围很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经历:在中介公司交了中介费,推荐的工作却根本不符合自己的需求。中介公司给她们发了1个半月的短信后,就再也没有联系她们,“当然我们交的中介费也就不了了之了”。

来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作者:  编辑: 陈冉冉(实习)
相关稿件
·我市去年打掉38个传销窝点
·他们假扮“美女”在网上找好友 谎称见面实为传销
·火疗店发展下线涉嫌传销工商部门已介入调查
·小伙身陷传销10多天,用苗语传信息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