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路社区王大姐的脱盲证 记者韩丹摄
前两天,湖滨街道青年路社区的李大姐打进12345热线,说社区通知她去领“扫盲费”,她领到的是100元,听说,其他城区的扫盲费标准不一样。
结业后会领到一本脱盲证
李大姐1955年生,兄弟姐妹5个。小时候家里穷,她13岁才进学校,念了两年到了能干活的年纪,家里不让念了,她开始出去做工挣钞票贴补家用。
王大姐和李大姐同年,她们参加了同一期扫盲培训班。王大姐家兄弟姐妹7个,她排中间。王大姐记得很清楚,那时候8岁才让上学,第一年报名费是5块钱,家里拿不出来,她就等第二年。第二年下面的妹妹也要上学,她又被挤掉了,第三、第四年也是这样。转眼到了能挣工分的年龄,她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上学就没了机会。和上面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样,王大姐一天书都没念过。
后来王大姐顶了妈妈的空缺,进了一家丝绸厂。王大姐人聪明,学技术很快,厂长器重她,让她做了车间主任。一说要当官了,王大姐怕了,“大字不识一个,谁服你?”大姐想了好几天,最后还是没敢答应下来。后来又到一家印刷厂的食堂上班,负责买菜,不会算账,王大姐每次记下斤数、价格,回去让别人算对不对。
文盲到哪里,人家都看不起,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这是大姐这些年最深的体会。“后悔,但是没办法,饭都吃不饱,哪有钱读书?”
后来王大姐心里发狠,砸锅卖铁也要让儿子好好读书。偏偏儿子读到高中,说什么不要再读了,大姐很生气。大姐说,现在儿子也后悔了,正在读成人教育。
去年11月,她和李大姐参加了上城区社区学院组织的扫盲培训班,结业后领到一本脱盲证书,封面是紫色的,比户口簿小,里面盖着上城区教育局和上城区社区学院的印章。
参加扫盲班的都是哪些人
扫盲,是指对文盲(不识字或识字数不超过500个的)、半文盲(识字500个以上,不超过1500个的)进行的一种最为初步的基础教育。
刘品泉现在是上城区社区学院的志愿者老师,他回忆,母亲就是上世纪50年代那次扫盲运动时脱的盲,后来通过自学,当上了江山一家电器材料厂的副厂长。再后来是文革,扫盲断过几十年,渐渐地就没听说过这回事了。
2004年7月,都市快报和杭州希望专修学校曾联合举办过新时期扫盲班,为期一个月。报名火爆,第一期定额40人,有110人报名。
说起扫盲,要先说一下我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时起,我国进行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普查结果显示,浙江省共有文盲总人数3057101,文盲率5.62%,超过全国文盲率的4.08%。
2013年4月底,浙江省启动新一轮扫盲工作,用三年时间使全省文盲人口率降到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全国平均水平,再用五年时间,即到2020年全省文盲率降到3%以下。
上城区社区学院技能培训部李主任说,他们也是那时候接到通知,要进行扫盲培训。当时杭州市文盲总人数是324095人,上城区是5544人。扫盲对象就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确定的文盲名单,社区首先根据文盲名单,入户核实扫盲对象,建立文盲人群档案,之后开设扫盲培训班。培训结束考试合格,会领到一本脱盲证书,然后居民户口簿“文化程度”一栏会从“文盲或半文盲”变成“小学肄业”。下一次人口普查,就不会再统计他们了。
青年路社区负责文教的小骆说,社区共有文盲76人,去年有3人参加了扫盲培训班。
扫盲班都学些什么
从2013年扫盲工作开始至今,上城区社区学院的志愿者老师刘品泉已经带过六批扫盲班。
刘老师说,参加脱盲培训的居民,每人会领到一本浙江省教育厅编著的《扫盲读本》,内容包括语文、数学、常识三部分。
我翻看了一下这本读本,教材非常注重实用,语文从人物称呼开始,到动植物、家具电器、食品安全和交通出行识记,阅读有说明书、报纸杂志、劳动合同,写作有学写便条、包裹单、书信、申请书和证明书,还有查字典和编辑手机短信。数学也是从认数开始,到买菜、称重、水电表、银行记账。常识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基本常识和处置办法。
刘老师今年62岁,和扫盲班的学员差不多大。他说,大姐们(来的基本是女性)很害怕,笔也不知道怎么拿,握得很紧,写字时候揿的力气非常大,纸都戳破了。笔顺也不懂,有时候先写右边再写左边,先写下面再写上面。“我就跟大家讲,你们菜烧得好吃,我还要向你们学习嘞,大家慢慢就放松了。”
刘老师发现,放松以后大姐们很爱学,孙辈也不接了,下课不舍得走,大家互留电话,回去交流。一个大姐跟他说,晚上睡不着,半夜还爬起来学写字。刘老师向社区学院建议,给大家买了小黑板,大家带回家,让子女、媳妇、孙辈在家教他们写字。
扫盲班每期6天,两三天上一次课,每节课2个小时。上课地点有的在社区学院,有的在社区教学点,居民可以就近去听课。时间不长,大家学到的东西可不少,常用的592个汉字、用计算器、日常生活小常识基本都能掌握。最高兴的是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一个拿到脱盲证的大姐兴奋地说:“以后去银行,再也不用按手印了!”
上城区社区学院技能培训部李主任说,为了鼓励文盲居民积极参加培训,每个区教育局会自筹下拨一笔鼓励资金,居民拿到脱盲证书以后,发给他们,作为鼓励。因为每个区自筹的资金不一样,所以居民最后拿到的脱盲鼓励(也就是居民口中的扫盲费)会不一样。(都市快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