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何克希(左二)与美国飞行员(左三)等人合影。
1948年何克希与夫人陈孟庸
1948年何克希与夫人陈孟庸
人物简介
何克希(1906-1982),四川峨眉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便开始了长达53年的革命生涯。1935年,为了迎接红军入川,何克希同志在峨眉县组织武装暴动。后奉命到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直到抗战开始。1938年后,何克希在陈毅等同志领导下,深入江南敌后,开辟革命根据地。在此期间,他曾担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副司令员一职。1942年,党中央决定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何克希被任命为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员,直至抗战胜利。1945年,浙东纵队奉命北撤。1949年4月,何克希率部参加解放南京的战役。大陆解放后,何克希长期从事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1966年,何克希到浙江工作,担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直至临终。1982年12月17日18时30分,何克希同志因心脏病猝发,在杭州逝世,终年76岁。
记者手记
我们永远感谢您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何克希对我来说真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为了这次报道,我通过宁波新四军研究会提供的便利,查阅了大量资料,得以知晓何老生前光辉的历程以及他和四明山的渊源。作为革命将领,他率领部队在浙东地区南征北战,功勋卓著。战斗在四明山,工作在浙江大地,这里的人民永远惦念他的丰功伟绩。
采访中,和何老夫人、女儿沟通,他们的平和、谦逊、友善和热情,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难道不是何老正直、坦荡的革命精神和严于律己的待人品格在他们身上的传承和发扬吗?
正如夫人陈孟庸老人所言,“我一辈子都感激何老!”是的,我们,宁波人、浙江人、中国人,都会永远感谢您,何老!
照片由家属提供
比肩沙场立功显赫
何克希同志逝世后,粟裕等八人联名写了一副挽联,“雨霁天晴,方幸四化垂成,抵掌京都,音容宛在,何期遽尔成千古;国难民疾,敢将担心许国,比肩沙场,新华创业,一生奋斗著丰碑。”这副由舒同挥笔书写的挽联,表达了战友们对他的深厚情谊和深切怀念。叶飞将军更是在悼文中评价何克希是“一代儒将”,称赞其是一个卓越的有勇有谋的军事指挥员,特别是他指挥浙东部队澉浦突围和孟良崮战役,立下赫赫战功。1966年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后,与党外人士民主协商、肝胆相照。当他进入古稀之年时,分工负责对台工作,为祖国统一大业尽心尽力,不辞辛劳。
在浙东抗战期间,何克希积极做当地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的工作,宣传抗日政策,争取与他们共同抗日,建立统战关系。在浙东三北(指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姚江以北地区),何克希亲自与当地知名人士沟通,争取他们对抗日的支持。抗战中,浙东纵队汇合了当地一些武装力量,何克希着手改造这支部队。他亲自下连队,与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使部队的战斗力得到明显提高。
家人眼中的何克希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何克希的夫人陈孟庸女士如今生活在杭州。获悉记者的采访意图后,85岁高龄的陈夫人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何老是个传奇式人物,我和他既是家属,又是战友,共同生活了36年。”
“我非常感谢他!”陈孟庸老太太抑制不住对丈夫的感激之情,“作为我的首长,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何老都一直帮助我提高工作能力和思想觉悟,我和他志同道合,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陈孟庸老人回忆说,何克希对家庭成员的要求可谓严苛之至,“政治思想上高标准,生活水平上低标准。”上个世纪50年代,正军级别的何克希由部队转至地方任职,工作在北京,级别降低了,工资减少了三分之一,他每月上交给家里的生活费仅150元。当时,包括7个子女、亲属、保姆在内,共11口人,150元的生活费显然捉襟见肘。但何克希从未向组织上提出过任何要求。
在陈孟庸老人的记忆中,何克希身居高位,家庭成员却几乎没享受过任何个人便利。1956年,在南京军事学院装甲系任主任的何克希赴青岛疗养一个月,他带了小儿子和大女儿一同前往,“这是家里人唯一一次沾他的光。”陈孟庸说,至于她这个妻子,就连何克希的公车都没坐过一回。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何克希担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甚至每天步行两三站的路上下班,“他这么做,就是想给年轻人做出榜样,大家都来厉行节约。”
对自己抠门,对别人却极为慷慨。何克希在浙江任政协副主席期间,时常有战友、老乡、部下来家中探望。他总是热情接待,临别前不忘送些礼物让客人带走。老人家晚年身体不太健朗,保姆想给他补补就把家养的一只鸡杀了炖着给他吃。何克希知道后大发雷霆,怒斥保姆,“鸡是招待客人用的,怎么能让我给吃了呢?”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何克希同样不留情面,孩子们出去跳个舞,都要挨批!改革开放初期,女儿从上海回到杭州的家中休息。何克希一看闺女烫了个头,狠狠把她骂了一顿。“孩子们成年后都很有出息!”陈孟庸老人自豪地说,“他们在父亲的感召和指引下,到黑龙江、浙江等地插队落户,支援西藏建设,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骨灰长眠于四明山
回顾何克希光辉的一生,在长达53年的革命生涯中,有近20年的岁月是在浙江度过的。在抗战时期,他率领浙东纵队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工作,四明山上处处留下了他和战友们出生入死的战斗身影。在浙江省任职期间,他又多次前往四明山,看望这里的父老乡亲,回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年之后,家属遵照他的遗愿,将何克希的骨灰撒在了四明湖上。这位出生于四川峨眉山的革命将领,一生转战大江南北,最终回归了四明山的怀抱,长眠在青松翠柏之间。
回归四明山的想法由来已久。在陈孟庸老人眼里,何老生前与四明山有着深厚的渊源:抗战时期,开辟浙东战线;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华中大地;离开部队后,又到浙江任职。“他总是感叹自己愧对四明山老区人民,没有为老区人民做过什么好事,也没有为老区的经济建设做过什么贡献。晚年时,他多次提及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能回到四明山,以这种方式与四明山的人民世世代代在一起。”
将骨灰安葬在四明山上,何克希老人首开先河。据当年负责经办此事的原梁弄区委书记胡国强介绍,在何克希之后,陆陆续续又有多位老同志选择在四明山叶落归根。如今,这里已长眠了十几位先辈。何克希的墓地旁,就是浙东纵队政委谭启龙的墓地。当年出生入死的战友和同事,百年之后又在一起了。
占地3亩的四明山革命先辈纪碑林已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光荏苒,在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建50周年时,许多白发苍苍的老同志,从天南地北会聚在当年艰苦奋斗的四明山区,举行纪念活动。“如今,浙东游击队1.5万名新四军以及他们的后代都会来这里祭奠;清明时,更有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在这里缅怀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
本版撰文见习记者金莉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