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老余、老吴在右图分别对应中间排右二和右四。
从左到右:老余、吴大姐、老吴、老金和老牛。
见到老余时,他手捧一个装有保温棉套的玻璃杯,里面是今年的龙井新茶,泡茶的水,也是从虎跑打来煮沸的。
老余喝茶特别注意这一点:虎跑水泡龙井茶。似乎这样,才表明他是生活在杭州,也只有在这里,才能这样喝茶。
这种心情是有点骄傲的,老余现在想一想,跟他50年前,从上海四平路一家公交机械厂,选调杭州的氧气机制造厂来(简称“杭氧”,现搬迁到临安),有点差不多。
“出发时,我写保证书时,手都抖了,热血沸腾啊,9月份了,写个几行字,额头上都冒汗的,更夸张的是,还有割破手指头写血书的:好人,好马,好设备。”跟老余一起到杭氧来的老牛说,那时十八九岁,用现在话讲,都是小鲜肉,没有被选中的,心情很不好,骑自行车从厂里下班,摇铃声都像是无精打采的,像是这辈子只能遗憾地留在上海一样。
1965年,从4月一直延续到10月,包括老余、老牛在内,上海各个制造行业,一共抽出600个年轻人,空降杭州,支援杭氧发展。
前天,中山路上一家餐厅,原籍上海的杭氧员工50年后再相聚,当初600个人,来了283个(能联系到的也只有300多人)。
我跟其中5个人(老余、老牛、老金、老吴,还有一个女老吴),聊了聊这50年来他们在杭州的工作和生活。
老余先开口,他咽下一口龙井茶说,1965年,上海来杭氧600个新工人,轰动了整个杭州。为什么这样讲呢?他到市区逛街(记者注,杭氧老厂在德胜路跟东新路交叉口一带),不小心讲了一句上海话,边上的杭州人马上问,你是不是来杭氧的600个上海人之一?杭氧是一个出名的大厂,厂长也很有气魄,开迎新会时说了一句话:你们来了,杭氧到城站的路也很快就修通(东新路—建国路—环城东路)。老余回忆,他们是从上海坐火车,快车,7个小时,到城站,下了车再坐车到艮山门,乘12路公交车到杭氧,这一路上都是水稻田、绿蓖麻林,通往厂区的公交车走的都是田间小道,住的职工宿舍,门还是竹篱笆做的。这跟当时的上海四平路(同济大学)一带相比,差距还是有点大的,但想一想临走时写的决心书,看一看当月发下来的30多元的高工资,还是平衡了。
平衡之后,这些上海来的新工人,星期天一般都要进城去。
老金说,当时杭州最繁华的路是庆春路,但街道也很窄,只能并行两辆车,还有一条是中山路,然后就是现在的西湖湖滨路一带。他约相熟的几个师兄师弟(一同从上海来的工人相互间称呼)一起到胜利剧院看电影,票价是一毛五一张,电影散场时,又会听到说上海话的人,直接问杭氧哪个车间的?一般都猜对了。于是,大家又成为新朋友,AA制,到边上的杭州酒家或者天香楼吃饭,十几个人凑20块钱,吃一桌菜,还能吃到西湖醋鱼、东坡肉。
吃完饭,要到艮山门那里赶12路公交车,晚上最后一班是10点。要是赶不上,那就要结伴走9里的田间小路了,天上的星星闪啊闪,稻田里的青蛙呱呱叫,大家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到了杭氧的篱笆门宿舍。老金说,现在他们还能联络、聚会,见了面只要说起青蛙叫声,大家都激动得热泪盈眶,现在想一想,友谊就是那样攒下来的。
前天他们在中山路一家餐馆二楼聚会。二楼迟迟没人上去,大家走到一楼就开始拉着手说话。老金拿着打印出的花名册说,这个岁数了(70岁左右),原本都在杭州的,但是子女大了,又从杭州出去了,稳定后,父母也要跟着过去,从美国、加拿大、香港、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地赶回来的就有几十个人。“那个年代,当一个普通工人,在杭州培养一双子女,还是没有任何压力的,现在可能早已不行了,相反,一些爷爷、奶奶还要继续工作,才会宽裕一点。”
老金指了指旁边的吴总,“这个师姐70岁了,还在做事呢,办厂,就是想让孙子辈过得更好一点。”
吴大姐戴着无框眼镜,坐在椅子上,粉色丝绸围巾,垂下来超过了衣袖。当年她从上海一家造纸厂到杭氧来,一直在研发部做调试员。1999年,退休两年后,办了一个小厂,把自己做调试员时学到的知识,用在自己开发的产品上,又找了几个退休的工程师。四年之后做了一件大事,生产出一个模拟高低温试验箱,能开进去一辆坦克,卖到上海去,至今还在使用中,我国卫星发射的一些元件(适应零上100℃到零下100℃的气温变化),有些就是在那个试验箱里完成的。
吴大姐笑着说,人要想做事情,什么时候都不晚,想做多大的事,也都有可能的,她也没有想到,50多岁还去创业,现在制造业这么困难,自己还能顶得住,每年有过亿的销售额。
老牛原先跟吴大姐在上海造纸厂就是同事,后来一起选调到杭氧,又一同入选了厂里的乒乓球队。那时候,中国乒乓球刚从第28届世乒赛(1965年)夺得五项冠军,全国上下,“小球”氛围很浓的。
边上一直托着腮,安静坐着的老吴,放开托腮的手,直起身子说,“大球的氛围也很好,跟乒乓球差不多啊,那个年代,每个厂都有足球队,有些就是有足球特长招进来的,杭州是这样,相信别的城市也差不了,要是能保持下来,咱们中国足球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水平。”
老吴到杭氧后,加入了厂足球队,经常跟杭州一些厂队打比赛,杭氧在杭州工人足球队里一直是强队。大概1968年左右,当时中国男足国家队也到杭氧来了,著名足球教练年维泗带队,当时队伍里有张中威、王后军等名将。老吴是踢前卫的,这个位置高手很多,跟国家队踢,他只是替补上场了5分钟。老吴如今想起当年还咂巴着嘴,看来这5分钟在他人生中留下了很美好的回忆。现在老吴还经常看足球赛,经常想起自己曾经在杭氧足球队中,跟国家队比赛的场景。
老金应和跟国家队踢过球的老吴说,是啊,那时候厂里有足球赛,大家都会留下来看,看到谁踢得好,散场了还会过去问是哪里的。记得当时经常会说,怎么又是宁波的?看来上世纪60年代,浙江省范围内,宁波踢足球水平高的人最多啊。
前天那场50年聚会,老金是主要联络人。他用手在头上捋了一把,很多白发从两鬓冒了出来。老金说,时间过得真快!他们都是做制氧机的,刚进厂,产的制氧机每分钟产50立方氧气,后来到150立方、1000立方、6000立方……现在已经每小时产10万立方了。杭州也变得更美了,上海这个大都市发展得很快时,一度还想,我们来杭州是不是亏了?现在讲起自己是杭州人,很多上海人还很羡慕,特别是老年人,说你们想喝茶,就能从城里半小时不到就来到茶园边上喝,单单这一项,就很好啊。
这个时候,老余往上推了一把黑框眼镜,又自己盯着茶杯看,两只手都握到有保温棉套、细长的茶杯上去,脸上又浮起骄傲的笑意。
我们希望用善意和诚意,通过一些的发现,朴素地报道我们的时代和生活,欢迎你也来分享你的故事。(都市快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