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眼下,我省各地正在因地制宜探索“千斤粮、万元钱”耕作新模式,发展优质高产、节约集约、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今天起,本报《佳友民情快车》专栏推出“逐梦田野”系列报道,介绍这方面的好做法,敬请垂注。
浙江在线04月25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俞佳友 包敦远 市委报道组 鄢鸣 潘枫)一条条清澈如镜的小溪,贯穿一垄垄由白色菌棒组成的农田;一处处葱郁浓茂的绿林翠竹,映衬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农居……
这是本报佳友民情工作站记者日前走进龙泉市八都镇“稻耳轮作”生产基地时看到的景象。该镇青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华林说:“我们村268户村民中,有158户建起了别墅,还有19户在市区买了房子。到杭州、上海、天津、内蒙古等地经营黑木耳生意的村民,生意也是红红火火。”
耕作制度创新,培育大产业
同是八都镇的松渠村,44岁的村民陈月清正在田地里清理废菌棒,他说:“这两亩田一年有七八万元入账。”
当下,正是黑木耳下市、轮种水稻的季节。陈月清边忙活边对记者说,废菌棒可以还田处理,有利于净化耳场,减少病虫害。菌棒中含有的水解性氮、速效钾、有效磷等,还田后能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防止土壤板结、酸化,也能起到稳产高产的作用。
“清理完废菌棒后就可以种稻子了,每亩地还可以产出600公斤稻谷。”陈月清说,到10月份稻子收割后,将发满菌的菌棒摆放到冬闲田,进行出耳管理。每年年底开始,一直到次年4月份,均可采收黑木耳。
陈月清与松渠村的许多农户一样,把自己的田地流转给浙江芳野食品有限公司“黑木耳特色园”,农户可以自己选择,要么什么都不管净拿400公斤稻谷,要么还种自己的田进行“稻耳轮作”。
如果自己种,生产基地会提供一条龙服务,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两年多来,浙江芳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翁家宝带领技术团队绞尽脑汁搞创新: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他们在大棚里搞“立体栽培”,每亩摆放量从8000袋提高到1.8万袋;为了节约人力成本,他们研究出了“钢勾连挂”,3个人的活一个人就能干好;为了减少病虫害、保证产品无农药残留,他们在菌棒下铺垫“黑白膜+稻草;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他们增设了“雾化节水喷灌”,通过喷灌调节干湿度;为防止产品污染,他们搭设了网状的“晾晒钢架”,使黑木耳干得快、品质好……
这些创新技术,龙泉还通过电视、广播、现场会等手段,对全市黑木耳种植户进行全员培训。
目前,龙泉采取“稻耳轮作”的农田达2万亩,这种模式生产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不污染环境,每亩可产黑木耳600公斤、稻谷600公斤,亩产值超过3万元。
市场服务创新,提升竞争力
在这项稳粮增收的耕作制度背后,龙泉从事食用菌行业的人数已超过12万人,其中20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黑木耳栽培或代销,辐射带动了福建、江西、河南、河北、湖南、四川等15个省市发展食用菌生产和销售。
记者在龙泉市区的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看到,这个占地面积30亩、拥有经营户150余家的交易中心,最高日交易黑木耳、香菇达30万公斤。2014年市场交易总额达35亿元,黑木耳交易额占市场交易总额的70%以上。
不远处的浙江天和农业集团,院子里挂着一块醒目的LED大屏幕,上面显示着黑木耳实时交易价格。
董事长吴子敬说,去年开始,龙泉黑木耳在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后,开启了线上和线下销售、国内和国际市场比翼双飞的新时代。
依托渤商所销售平台建立起来的国际化网络销售窗口,有力促进了龙泉黑木耳产业从零散销售走向集群交易,并有了产业定价优势,大幅提升龙泉黑木耳的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
浙江天和农业集团的黑木耳等系列产品远销东南亚、北美、欧洲、澳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大部分城市,与之合作的伙伴,不少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比如庆丰包子铺、肯德基、海底捞火锅等。
“食用菌产业已是龙泉农业当之无愧的第一主导产业,每年以栽培量超过2亿袋的规模,成为华东地区之首;其中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收入,占当地农民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两年,全市十几万从事黑木耳等食用菌行业的农民,都实现了增收致富梦。”龙泉市农业局食用菌办公室副主任许年林说。
根据《龙泉市生态精品食用菌产业三年发展规划(2014-2016年)》,到2016年,龙泉要完成食用菌栽培量和产值双翻番的任务。
产业的大发展,必将带来市场的大流通。最近,龙泉又与江苏雨润集团达成合作意向,新建中国南方黑木耳大市场。计划通过雨润·龙泉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建成集产品交易、信息发布、商品检测、仓储加工、产品展览等功能于一体,满足年交易额100亿元需求的农特产物流集散中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