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稽山河,南承鉴湖水,北接古运河,“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的南宋古桥八字桥虹跨其上,是古城绍兴常为人称道的景致。去年6月,这河、这桥、这沿岸的青石板都被纳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人水相依、一派安逸的水乡风情,走入了更多人的视线。
劳动节前夕,记者来到稽山河畔,记录了日升日落之间,这条古河道边默默辛劳着的人们。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劳动,守护着一条河和属于他们自己的悠悠岁月。
这一扫,扫过十七春
时间:早上5时
人物:环卫工周玉维
持续时间:16年
穿好工作服,骑上电瓶车,天还未亮,八字桥下的稽山河便迎来了第一位“老相识”。
“每天早上4时多,我就骑车到这里开始扫地了。”今年刚满50岁的周玉维是社区清洁工,负责稽山河西河沿的清扫工作。她刚来这里时,儿子13岁,今年,儿子都29岁了。
16年来,儿子长大了,香樟树变高了,她那把大竹扫帚,依旧有力地拨扫着,生怕一松劲儿,风一吹,垃圾就会涂花了河面。
“从广宁桥、八字桥再到东双桥,这一段沿河200多米,上午扫三遍,下午扫三遍。树叶落得快,要扫得勤。”这几日,气温一下高了,抹着汗,周玉维挥别了与稽山河相伴的第17个春天。
叮铃铃,老章来了
时间:上午9时
人物:公厕消毒员章宝根
持续时间:8年
随着一阵骨碌碌的响声,67岁的章宝根推着装有消毒设备的自行车按时来到河沿边。他戴上口罩,拎起装备,挨个走进稽山河东西河沿修起的两个公厕。常人最嫌弃的活,是老章习以为常的日课。每天他都要推着车子跑遍街道的30多个公厕。附近,石板路多桥也多,推着车走很吃力,可8年了,老章从没落下过一个厕所。
“我每天到这条河边,都是这个时间点。八字桥这儿游客多,厕所要干净一点才好。”跟老伙计唠了两句,拨一声车铃,老章推着车,又在石板路上颠簸着赶路了。
他,每天都来看“她”
时间:下午2时
人物:社区治水干部陈俊
持续时间:2年
下午2时,陈俊跨下电动车,把车停在八字桥旁的香樟树下,开始了下午的工作。几年下来,这个八字桥社区的年轻治水干部已然知晓了稽山河的点点滴滴。
“别看这么一条河慢悠悠流着,其实背后有很多人的心血。”沿河而行,陈俊缓缓地说。过去,这条河并不像现在这么清,河两边也因为不少居民喜欢用泡沫盒种植蔬菜和随意搭建的大大小小简易棚,显得凌乱不堪。随着“五水共治”和古运河申遗的推进,他们一家家做工作,稽山河一步步变面貌。如今,河沿挨家挨户安上了古色古香风格的雨棚,泡沫盆的蔬菜也换成了龙须铁、七木香等各式沿河绿化。
“我每天都会来走一走,看看水清不清,沿河绿化有没有枯萎,有没有重新乱搭建的。”对于陈俊而言,巡河已经成了一种再自然不过的习惯。
半世纪的举手之劳
时间:下午3时
人物:“义务河道监督员”徐建海、陈德全夫妇
持续时间:50年
见到77岁的陈德全时,老人正打开防盗门,随手“截下”了一只正要飘到河里的塑料袋。
“我们住在这里50多年了,过去,这条河一到夏天就见底了,我们都能走着到对岸去。现在水好干净,我们更想把它保护好。”满头白发的陈德全和丈夫徐建海是社区里的义务河道监督员,为了更好地护河,两位老人在家里备有捞河里杂物的长柄网兜,每天睡醒午觉,他们总会沿河捞捡垃圾,浇灌河边的绿化。“这没什么,举手之劳嘛。”陈德全笑笑说。
听,河畔的欢声笑语
时间:晚上7时
人物:沿河老街坊
持续时间:从过去到将来
住在古桥古河边,最惬意的是晚上,白日里流的汗,全仗着夜里河边裹着甜味的凉风来慰藉。
“这几日白天热,晚上河边是顶凉爽的。”66岁的徐全英牵着小外孙女沿河散步,“以前这河还有点臭,现在水好了,晚上大家都喜欢出来走一走,坐在石板凳上聊聊天。”看到倚着桥说笑的老邻居,徐全英随即抱起小孙女凑了过去。
八字桥脚下,日间周玉维清扫干净的空地上,68岁的韩珠玲正在她的小卖部边上,跟着十几个老邻居乐呵呵地扭着广场舞。静静地照看了一天铺子,这无疑是她最舒心的时候。
两个多小时后,百余户枕河人家卸下一日的疲惫,陆陆续续关上了灯,只有愈来愈清的稽山河依旧轻吟。起床、劳作、休闲、安睡,守在稽山河边的日子平淡得出奇,却也最有江南水乡的恬静意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