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专题】行进浙江 精彩故事
探访安吉“天台村”
2015年05月15日 10:52:35 来源: 天台新闻网

  从网上得知《安吉有个天台村》,我一喜,以为又多了个天台山,便去查网络,了解到这个村名是安吉县孝丰镇白杨村,而非地名天台。

  于是,前阵子我便去了安吉孝丰镇白杨村,想看看这个人们传说中的天台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从苏州乘大巴专程赶到湖州,在湖州工作的学生用车送我去白杨村。经安吉县城递铺镇转孝丰镇12.5公里。路上我想,孝丰地名的含义,丰者,多也,孝丰即“孝很多”的意思吗?

  果不其然,孝丰镇历史悠久。东汉中平四年(185)始建安吉县时,县衙设此,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建孝丰县,县衙亦设此。因出孝子多故名孝丰。如后汉郭巨,家寒,幼儿常分母食,埋儿养母,掘地得天赐金养母育儿;晋代孟宗,其母病,想吃冬笋,孟宗抱竹痛哭求笋,感天地长出冬笋,孟宗挖笋,熬得笋粥奉母,母病愈;明代杨倪、陈坚等,以孝出名。

  我无闲顾及,因赶路要紧,想在当天返回苏州,只在镇上连续几次问路而已。路人告诉我们,沿着325省道前进。但是许多路段并无325省道的路牌,只让我们顺主道前进即可。弯来弯去,越开越是山里。因为走走停停,一路打听着前行,从孝丰镇到白杨村才32公里,车子竟开了一个多小时。

  将近下午三点,才看见白杨村口的石碑,好不容易来到目的地,心才稍宽。325省道就沿村边而过。于是,我们下车前去村边高地,寻找拍摄的地方,试图拍下该村的全景,因为村子坐落在山沟里,怎么也无法把整个村景拍入镜头。

  村对面的高坡上有几户人家,我边拍照,边去了解村民。村民正在炒制茶叶,我问起他们的来历,他们说临海,天台,黄岩,绍兴,慈溪都有。

  我拍了几张照片,便返回停车处,沿公路而进,刚一转弯,就见三四个村民在稻草堆边休息,正与我的学生聊天。一位王姓村民告诉我,说他的上辈来自天台的上研山。后来其他村民说他是村里的治保干部。我便向他打听白杨村村民的来历。

  在聊天中得知,白杨村村民多数来自浙江天台,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比例,少数村民来自其他地方,如诸暨、萧山、慈溪、余姚、临海、黄岩、乐清等等。我问他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他们说是上辈用小方箩(即用竹篾编成的小型箩筐)挑到这里的。他们建议我去村委会里打听打听,我便来到村委会。村委会前是个金岭广场,广场上有个六角亭,号古驿亭,大概这里是古代驿站所在。

  村委会里值班的很忙,办公室里挂满了许多荣誉奖状。“安吉县体育先进村”、“农村文化八有达标村”、“新农村电气化示范村”等先进称号。2011年该村又成功创建县级文化示范村、县级文明村、市级绿化示范村和“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白杨村党组织获得了县级“五好村级党组织”称号。201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014元。办公桌上有分门别类的服务标示牌,看来村级服务做得相当不错。值班人员让我去找村里原来的书记,一位姓徐的本家。他给我接通了电话,联系好,在家门口等我。

  车子前进几里,我们来到老书记家门口。白杨村位于孝丰镇最北端,村子很长,约有六公里。老书记家在村最西北端,老书记名叫徐治安,是从天台屯桥村迁入的。我们说明来意,76岁的书记非常热情,端茶倒水,欢迎来自老家的亲人。于是,我们拉起了家常。书记告诉我,当年是他爷爷用小方箩把他父亲挑到这里的,那时他父亲才七八岁。来这里的时候,只有小道,村也没有。后来陆续迁来许多人,才逐渐形成了村落。现在有500多户,2000多人口。80%以上的人来自天台县,因此可以说,白杨村也是天台人的村庄。我问他当了几年书记,他说当了十年,这些年村里的许多新变化他都一一经历。

  这是一个几乎全由外来移民聚居而成的村落。迁来的原因有多种,有逃荒,有避战乱,更主要的是听说下三府(杭州、嘉兴、湖州)生活条件好,选择良好的生存环境而来。据老书记说,大部分人都是在清光绪末年、民国初年迁入的。

  白杨村以天台话为标准方言,也就是天台话即白杨村的普通话。虽然也有说其他方言的,但基本被天台方言同化。这些天台人至今保留天台的生活习俗。村民杂姓,从大地林、祥里、白坭坦、张家庄、潘岙杨、屯桥等村迁入的都有。其中徐姓由屯桥迁入,杨姓由雷峰潘岙杨迁入、林姓由大地林迁入等。有些村民已经与天台老家取得联系,也入了天台氏族的宗谱。但也有至今不知道从天台哪个村迁入的,也从没有回天台探过亲,也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更不知道故乡的左邻右舍,成了无根游民。但是书记告诉我,姓徐的从屯桥迁入的人,只有他自己一户,其余徐姓人又是从别的地方迁入白杨村的。

  说起认亲,书记笑呵呵,说起来还颇有故事。也就是年前才认亲的。他小儿子在湖南当兵,与南京的战友在闲聊时,谈到自己从天台迁去的,南京的战友经过多方联络,才打听到屯桥。今年春节,他们包了一辆面包车去了天台屯桥村。我这个屯桥村人竟不知道这事,真是汗颜哦。在村委会联系时,难怪老书记听说姓徐的从天台来找他,还以为是他的亲戚。老书记告诉我,屯桥村的亲友已经来这里看望过他们,也把他们载入宗谱。

  得知我是屯桥人,又是他亲族附近邻居,老书记非常高兴,硬要我在他家吃饭、住宿,以示亲情。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得不告别老书记,赶回安吉。

  后来我才知道,以前天台俗话说“下三府烂”,意指部分天台人出门到安吉等地做生意或者做手艺,就不回天台,与当地妇女结婚成家了,被留守天台的人称为“下三府烂”,指他们不回老家,烂掉了。到下三府经商或做生意的人较多,但是像这样一个村绝大部分由天台人组成的却相当罕见,可能在整个杭嘉湖地区来说,仅此一村。

  这些天台人可以称为拓荒者,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还把天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带去了安吉,并在那里发扬光大,他们是白杨村的主人,如今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错,我祝愿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后来,徐治安老人和家人来天台屯桥村走亲拜年,我特地拜访了他,送了几本书给他。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标签: 责任编辑: 吴盈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