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正在紧张地制作抬阁。
小嫦娥的打扮很重要,不仅要漂亮,还要牢牢绑在“桩”上。
一桌抬阁就是一座流动的舞台。
七仙女正在认真进行排练。正月十三晚上,七仙女们在毫无依靠的情况下保持造型达几个小时。
一桌构思巧妙、美轮美奂的抬阁就是一座流动的舞台,凝聚了大家的多少智慧和汗水。昨日,记者来到东联村,聆听抬阁背后的故事。
在东联村,记者见到了村委会副主任陈立和,他也是《嫦娥喜迎亲人来》这桌抬阁的创意者与制作者。提到怎么想到这一主题,陈立和笑着表示,得知要进行元宵踩街活动的时候就在反复思考,什么样的主题既体现传统文化特色,还能与当前的国家大事相结合?恰巧2013年12月14日,祖国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登上了月球。“一直在月宫中寂寞的嫦娥看到了来自地球的亲人,迎接来自故乡的问候,既有耳熟能详的传说,还歌颂了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铸就的辉煌。”陈立和当时就决定下了这个主题。
定下主题,找到了当时年仅6岁的“小嫦娥”王雨侬,抬阁的制作被提上了日程。人物造型、音乐搭配、布景设计……一桌看似简单的抬阁融美术、传统工艺、文学、戏曲等艺术为一体,要花费的精力着实不小。一方面要节约,另一方面要办出彩。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东联村的这桌抬阁没有请师傅,全部都由村民们一手包办。1月26日的“浪台”过后,这里的装饰要再修修,那里的化妆要再改改。直到12日晚的表演结束,众人心中的石头才终于落了地。村委会委员罗金荣说:“那几天,大家一门心思想着办一桌精彩的抬阁。”
据介绍,抬阁,是众人智慧的结晶,抬阁制作的重要环节是“发阁”。抬阁的人物造型都是悬在空中,一桌好的抬阁要让人找不到破绽,这也是评价一桌抬阁制作水平高低的关键。
嫦娥悬空而立,记者找了一圈,也没找到《嫦娥喜迎亲人来》的“发阁”。那么,“发阁”在哪里呢?制作师傅笑呵呵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在嫦娥那飘逸的衣带里。
朴素的情感与认真的态度,东联村150人的庞大队伍成就了一次久违的感动。提到这次抬阁,村民陈达乾兴奋地说:“新闻大家都看到了,能在央视上看到我们村的抬阁,我们既高兴又光荣。我们天台的抬阁也必将与天台的传统文化一起,历久弥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