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洞艺谷美景。陈炳群摄
浙江在线06月21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谢国平)走进这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里,映入眼帘的都是画:村居墙壁上是画,庭院里挂着的是画,村民手拿着比划的也是画……这就是“南洞艺谷”,艺谷由黄沙、里陈、南洞三个自然村落组成。“南洞艺谷”是舟山人给它起的新地名,反而把它原有的地名舟山市定海区“新建社区”给疏忘了。日前,记者慕名前往,沿着弯弯曲曲的坡路上行,只见这边厢一缕炊烟袅袅升起,一只硕大的红喜鹊从红梅花儿丛中回首,望向这缕缕轻烟,似乎想展翅越墙而出,一同来品味这人间烟火;那边里,渔船缓缓靠拢码头,渔姑渔嫂们把活蹦乱跳的鱼货搬上岸,岸边堆满了成筐的海鲜。
“我们在35幢民房、大约3000平方米的墙面上,绘制了100多幅妙趣横生、各具特色且主题鲜明的作品,到今年8月底全部完成,为游客呈现一个舟山最大规模的民俗壁画村。”社区负责人欣喜地说。
“那是大画,阿拉还有值钱的小画呢!”今年69岁的邵亚琴婆婆调皮地眨眨眼。邵婆婆口中的小画即为渔民画,在社区群众艺术创作中心里,她即兴为我们画了一幅:一条清澈的小河蜿蜒地从门前流过,岸旁柳树吐出了绿芽,穿着紫红的少妇蹲在埠头捶洗着衣服,两三只鸭子悠闲地浮在水面上,更有一只馋猫死盯着屋檐下晾晒的鱼鲞……“叫什么呢?对,就叫‘家门前的小河’,哈哈。”
邵婆婆开心地说,自己学渔民画已有3年了,“开始完全是凭兴趣,乱涂乱画的,后来经阿拉张老师一指点,才有一点眉目,晓得个大概。”
张老师名叫张高俊,是创作中心的负责人,知名的舟山渔民画画家。他介绍说,他把村里一些喜欢绘画的人动员起来,定期开设渔民画培训班,一年多来,培训班已经开了5期,有130多个村民参加了学习。这些学员中,有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大姑娘,也有婆婆老汉,其中年龄最大的81岁学员周德英,经过10天的学习创作,绘制完成了他的第一幅画——《春耕图》。
“光是画也不成,阿拉还要叫它生钱。”42岁的村妇向桂珍乐呵呵地说,她在学画的2年时间里,共创作了10多幅画,“基本上让来村里游玩的人买走了,好一点的上千元,小一点的三五百元。”一旁的邵亚琴婆婆掩饰不住得意之情:“我的一幅《摘桃子的时候》,被香港一个客商看中,卖了2500元哩!”
看到了画中蕴含的商机,社区有意识地拓展渔民画的产业链。在定海区新建社区党支部书记余金红看来,村民不成熟的习作里孕育着一个产业和山村的未来。“渔民画是极富舟山特色的东西,可以融入到挂件、茶具、壁挂等纪念品中,作为画村文化游的一大卖点。”在社区农民文化超市里,记者看到有多种多样的渔民画衍生品:渔民画剌绣、渔民画丝巾、渔民画杯垫、渔民画文化表、渔民画木盘、渔民画衬衫……“我们已开发了30多种产品吧,售价从十几元到1500元,年销售额在四五十万元。”张高俊说,渔民画衍生品颇受游客和客商喜爱,“最多一次,一个半小时内,就卖掉4万多元的产品。”
小小的渔民画竟能带来不菲的收入,这让村民们跃跃欲试,大伙儿都想学画渔民画。社区因势利导,成立了文化公司,设立了展览厅、工作室、漆画创作基地及加工基地,集创作、研发、展示、生产、艺术培训等于一体。“下期培训,阿拉一定争取参加。”村妇邵荷青急不可待地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