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4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曾福泉)刚刚度过118岁生日的浙江大学,正在将一个全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梦想变为现实。校庆日前后,浙大密集推进与多所国际一流大学的联合办学进程,先是与英国爱丁堡大学正式启动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建设,随后又举办了“浙大—UIUC(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活动周”,两校进一步明确联合办学细节。
当下,海宁市硖石街道上田社区,这一国际合作理念的硬件载体——浙大海宁国际校区正在一片湖光草色之中兴起,一期工程全面铺开,体育馆、书院、食堂等建筑的主体已开始施工。2016年秋天,这里就将迎来第一批中外师生。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表示,建设国际校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大力支持,这也是浙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需要,旨在探索融合东西方优势的教育新模式,推进前沿交叉领域的协同创新,并更好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
海宁市委书记林毅说,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落户,标志着海宁向国际化迈出了新的一步:它不仅是一个学校,更是一个产业转化中心和科技创新平台;它不仅是一个学校的布局,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地标;它不仅对海宁当前发展有利,更对海宁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牵手世界名校,构建“学术大家庭”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来到地处海宁市郊的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建设工地,只见南边是一片开阔的人工水域——鹃湖,北边是郁郁葱葱的长山河生态湿地。项目总占地面积近1500亩,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除爱丁堡大学、UIUC外,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已与浙大签署联合办学谅解备忘录,浙大与有关合作伙伴合作建设联合文理学院、商学院等事宜也正在积极推进中,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将迎来更多世界一流高校。
据了解,在一个校区内,同时与多个国际合作伙伴共建若干个联合学院及交叉研究和成果转移中心,这种“一对多”的机构性合作办学模式在国内属于首创。
“以浙大的主流优势学科,分别去选取一所本学科的世界顶尖名校进行合作,有利于促进浙大主流优势学科全面融入国际一流学术圈。同时,多学科办学环境能催生交叉研究成果,促进联合攻关,形成完整的学科生态。”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表示。
据了解,2010年以来,浙大已在学部院系层面部署“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与哈佛、斯坦福等一大批国际名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协作平台搭建等方面建立了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这成为建立国际联合学院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浙大—UIUC活动周”上,UIUC工学院院长康格拉瑞斯率该校20余位教授与浙大师生多次座谈,讨论未来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实验室规划,尝试将充分的学术交流凝聚成合作项目。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国际联合学院工作小组主要负责人之一徐德鸿介绍,UIUC与浙大风格相似,渊源深厚。UIUC以工科见长,土木工程、凝聚态物理、工程物理等学科排名全美第一,教师和校友中先后产生了22名诺贝尔奖得主。包括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在内,数以百计的浙大人曾在该校求学。
徐德鸿说,浙大—UIUC联合学院的合作领域,覆盖到浙大多个学科。如此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在两校历史上均属首次。
借助“一对多”的机构性合作办学模式,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在促进科技成果更快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据了解,国际联合学院将构建以浙大为核心、合作学校共同参与的国际产学研合作体系,跟踪分析欧美国家高新技术情报,评估、引进尖端技术项目或团队,打造跨地区、跨国界的技术引进与转化平台。
浙大国际联合学院落户海宁,将带来国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先进技术。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宋永华表示,先进技术与浙江大学杰出的成果化队伍相结合,有利于“顶天立地”,结出产学研合作累累硕果。浙大将借助合作高校,在集聚优秀人才、建设高水平教育科研基地的同时,协同地方政府,打造国际化的人文环境,探索技术转化的新模式——在海宁构建海外高校、科研机构、国际企业为技术源头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形成海外高技术成果的孵化基地,吸引和鼓励海外高科技成果在当地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技术转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国际化、书院制,培育博雅之士
位于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建设工地旁的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内,陈列着校区设计规划的沙盘模型。校区整体建筑以英式风格为样本,红砖高塔;而园林设计理念凸显东方韵味。
在这片校区学习、生活的学生,将依照“住宿书院制”度过大学生涯。每个书院都有院长、学监和学业导师,书院建筑和图书馆、食堂等划为一个功能区,形成教学生活综合体。
根据计划,国际联合学院首批新生将于2016年9月入驻海宁国际校区。中长期规划是,到2027年,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4800人,留学生比例不低于30%。
据介绍,国际联合学院的人才培养主要包括联合本科生培养、联合博士生培养和短期海外学习项目。其中,本科生大学4年均在海宁国际校区学习,同时授两校学士学位或授两校联合学士学位。招生方面,将积极争取采用灵活的招考机制,高考和浙大自主招生仍将是主要渠道之一。国际联合学院师资除来自浙大与合作伙伴大学外,还将按照国际一流师资的标准进行全球招聘,外籍教师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国际联合学院的工作语言为英语,采用英语授课。
在浙大国际校区,学生将沉浸于多元化的教育环境,接受真正的国际化教育。首个签约入驻国际校区的英国爱丁堡大学是世界著名的医学教育中心,克隆羊多莉、试管婴儿技术都诞生于此。爱丁堡大学校友梅藤更博士19世纪末在杭州创办的广济医院,是浙医二院的前身。2012年,浙大就与爱丁堡大学签订协议,在浙大设立全新的“生物医学”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
浙大基础医学院院长欧阳宏伟说,在联合学院,两校将进一步整合生物学与医学资源、整合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致力于为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培养紧缺的高端科研和管理人才,成为国内目前以培养医务工作者为主的医学教育的有益补充。
服务地方,新机遇如钱江潮涌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强烈的相互依存性,对于海宁而言,浙大国际联合学院的到来不亚于当地新建一所颇具规模的高水平大学。而大量一流人才集聚、科技创新将为包括海宁在内的区域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也将提升城市品位。
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将成为区域发展的思想库、人才源、智慧谷和发动机。随着科技前沿交叉研究的开展和成果转移中心的建立,大量海外高科技成果将来到海宁及整个长三角地区实施转化,为当地跟踪产业发展主流创造机遇。
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选择创新创业,将为海宁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海宁市委、市政府对浙大国际校区建设高度重视,对浙大办事服务优先、政策享受优先,集中人力、资金、精力,确保进度和质量。
校区用地征迁涉及硖石街道长田、西环两个社区,其中长田社区240户全部征迁。长田社区党总支书记倪学新说,2013年10月启动征迁工作,次年6月即完成一期交地。浙大海宁国际校区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程国清之前是海宁市教育局副局长,2013年8月以来专职投入校区建设工作。他介绍,一期工程建筑将于今年9月底完成主体结顶,10月开始装修,二期工程桩基施工也将于7月中旬基本完成。
刚落成不久的长田社区安置房小区,天然气管道和市区连为一体,排水管雨污分流,垃圾定时清运,附近有公园、有医院。一幢幢200余平方米的排屋整齐划一,不少人家正忙着装修。记者见到了一位当地企业家王海华,他以自家为厂房,多年来经营海宁小吃宴球的加工生产,这次征迁为他提供了一个契机,他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全新的食品加工厂,生产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王海华说,等校区落成,他想让来自世界各国的师生都品尝宴球的美味。正在读高一的女儿对他说,自己要更加用功,争取考进家门口的大学。
在钱江潮、皮革城之后,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将为这个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刻下全新的人文印记。从杭州到海宁的轻轨已规划完毕,与杭州地铁临平站相接,终点站就在校区大门口,海宁人提出了“1小时,从西湖到鹃湖”的口号,进一步融入杭州大都市圈。以浙大海宁校区为核心,海宁部署建设创新创业产业园区和公园化、生态化的人居生活环境,一个国际教育科教创新“特色小镇”呼之欲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