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6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胡丹 见习记者 李知政 王艳琼)“这次实践,让我看到了课堂学习和实际操作间的差距。学以致用其实并不简单”;
“来温州一年,我第一次有了想深读它的念头”;
“如果可以,我愿意留在温州,留在基层,用我的所学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
眼下,一场由温州市委统一部署、温州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等单位联合牵头开展、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的温州市“新青年下乡”活动正全面铺开。按“一校一县、一系一乡、一班一村”结对服务模式,首批来自温州13所高校的1120支实践队、超3万名在校大学生已于7月中旬奔赴基层。通过科学理论引领、文艺送演乐民、志愿服务接力、文化传承星火、硕博服务惠民五大类实践服务,青年学子不仅为基层百姓送去了欢乐和实惠,也在知识与土地的嫁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对自己有了一次新的认识。
接地气长才干
“快去卫生院,那边有洋医生来义诊。”7月16日,侨乡温州文成县玉壶镇的最高气温达35℃,但是一点也没有妨碍人们赶往华侨卫生院参加义诊的热情。院子里,20多名来自温州医科大学的留学生一字排开,操着流利的中文为前来参加义诊的群众认真提供各种诊疗服务。
一位刚刚接受颈部艾灸的阿婆揉着舒缓的脖子,对着为自己治疗的米凯拉连说了好几次“谢谢”。医疗义诊、支农支教、文化演出……在这场已经持续近20天的“新青年下乡”活动中,许多青年学子为基层百姓送上了实惠,也收获了当地群众发自内心的感谢。
“收获更多的是自己。”邱春晓说。他是温州大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专业的研究生。这次暑期实践,他和同学们选择的服务内容是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电子商务模式。出发前,他们设计了一套自认为切实可行的方案。“真正调研走访后,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有点不切实际。如果没有这么接地气的暑期实践,我以后的研究可能一直是‘纸上谈兵’。”他说。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助农惠农”服务队的方燕丹,在给瑞安马屿镇农民宣讲农药使用知识时同样发现,农民对于农药的使用完全不像自己想象中的“不懂”,“也许他们说不清楚其中的化学成分,但是使用经验却比我们这些在校学生丰富得多。这次实践,让我看到了课堂理论和现实操作中的差距。”方燕丹坦言。
“大学生们在服务基层中,不仅可以学以致用,也有利于解决校园教育‘无土栽培’的问题。这是一种助人自助式的双赢模式。”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卓高升副教授说。
传文化扬正气
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为此,文化传承星火被纳入了“新青年下乡”这项活动中。
温州医科大学的程迪,选择了和同学们一起,在永嘉县大若岩的大元下文化礼堂开设国学课堂。课堂上,他们从诵读《论语》开始,和留守的孩子一步步踏入国学殿堂;通过一起欣赏国产动画影片,一起猜字游戏等环节,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到文言文背后的深刻含义。“通过这次开设国学课堂,我们不仅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也重温了很多已经渐渐淡忘的传统文化知识,受益匪浅。”程迪说。
反对邪恶势力、弘扬社会正气,也是文化星火传承中的一部分。这个暑假,来自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财贸系的廖晨西和她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坚持紧抓社会热点,深入社区居民的实践指导思想,利用科普反邪教、体育反邪教、文艺反邪教等形式,努力宣讲着反邪教知识。
“我们在完成1500多份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邪教其实离我们真的不远。现在,我们已立志成为反对邪教、崇尚科学、抵制邪教的中坚力量。”廖晨西告诉记者,这个暑假,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温州首个反邪教大学生宣讲团,“我和很多同学都参与了这个宣讲团。”
爱温州留温州
留下源自喜欢,而喜欢源于更深的认识。记者采访中发现,在与基层群众的亲密接触中,大学生们对温州的印象正在发生着悄然的改变。
陶永靖是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的大一学生。在泰顺10天的时间里,她领略到了泗溪姐妹桥的秀美、提线木偶戏的精彩、仕水碇步的朴实……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泰顺文化,陶永靖和同学们还以廊桥为背景拍摄了一部名为《与子成说》的爱情微电影。“温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和挖掘的城市。”她说。
现就读于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鞋靴专业的湖南妹子周瑶,参加“鞋韵”暑期社会实践队后,决定毕业后留在温州,“通过这次暑期实践,我发现温州的鞋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基础,我所学的专业在这里大有所为。”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专业的朱家玮看到了群众对于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集中的渴望。“毕业后,我愿意留在温州,留在基层,就算只是做一名普通的社区医生,也可以通过自己所学,为患者送去健康。”朱家玮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