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8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吕艺真)地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地下各种管线纵横交错。这些管线向城市的每个角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水电热等能源,是城市的“主动脉”;一旦暴雨降临,地下排水系统还担负着为城市疏泄积水的功能。
近年来,一些城市每逢下雨就形成内涝,被戏称为“看海”;为维护、迁移管线,马路被反复开挖,人称“马路拉链”;空中电力、电信等部门的线路横七竖八,形成“空中蜘蛛网”。这些问题,拷问着我国地下管廊的建设水准。
因此,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铺设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热力、广电、燃气等管线的公共隧道。有了它,一旦要对地下管线进行维修或迁改,就不用一次次对马路开膛破肚。
而金华金义都市新区在建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除了有助于杜绝“马路拉链”的现象,还在仅仅增加造价0.63%的情况下,兼顾了人防的需要。在遇到战争或灾难时,它能迅速疏散地面人群。
这是国内首个综合管廊兼顾人防需要的项目,目前一期建设已近尾声,预计明年8月前完工投入使用。
记者体验:
通道内部骑电动车都没问题
金义都市新区综合管廊一期,在法华街、宏业路一带地下约6.5米深的地方,标准断面宽6.15米,高4米。分成两个并列通道,都有3.4米高,右通道宽2.8米,左通道宽2.55米。两通道内部,都有1.5米宽的检修车通道。
通道很宽敞,即使是稍窄的左仓,在里面骑电动车都没问题。由于内部各类管线尚未铺设,目前通道内还是空荡荡的。工程师颜晓可指着墙壁说,以后两侧会有固定电缆架,强电供电、弱电通信自上而下分布,而给水、中水管道会分列在顶部与底部。
因前段时间刚下过雨,管廊内有些存水,都集中在每隔约200米的集水井里。颜晓可介绍说,管道壁产生的冷却水,水管道发生渗漏,这些水都能自动流进集水坑,不会影响管线安全。集水井上还有管道,有全自动的排水装备,可通过抽水泵将水抽出。
通道底部每隔10米左右有预留的线缆口,未来将会安装照明、通风、消防及监控等设备。“管廊将实现智能全自控管理,温度、湿度及时监控,出现问题能一目了然,及时调控。万一发生火灾,也有气溶胶自动灭火装置进行处理。”颜晓可说。
有一个管廊控制中心控制这些智能设备。届时管廊实时监控画面将出现在中心的电脑屏幕上。
颜晓可说,目前管廊一期主体结构已经建设完成,9月中旬开始机电安装,预计明年8月之前全部完工投入使用。
作用:
破解“马路拉链”现象
作为浙江省在建规模最大的综合管廊项目,金义都市新区综合管廊工程规划总长约12公里。其中一期约5.82公里,总造价约3.8亿元(其中管廊造价约2.3亿元,道路等造价1.5亿元)。
“平均下来,建造1米地下管廊需要花费4万元,还不包括管廊内部的水电设备线路。花费确实不小,但长远来看,还是划算的。”颜晓可说。
城市地下管线分布繁杂,以往在维修迁改过程中,常常要对道路反复“开膛破肚”,给市民造成极大不便。此外,大型施工机器挖开路面、河涌施工,一铲下去就可能挖断电缆、光缆,路边施工挖个槽可能导致燃气泄漏。比如今年1月19日傍晚,金华市市区江北通园路上,道路优化改造施工挖破煤气管道,不少居民晚饭只烧了一半, 600多名学生被迫紧急转移,而这已是该项目施工半年以来第3次挖破管道。
反复开挖,时间一长,大街小巷就如同上了“拉链”一般。据测算,金华主城区横穿一条40米宽马路的路面施工,算上挖掘、填埋以及周边封道,平均一天消耗成本约1万元。而其造成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交通堵塞、汽车油耗等“隐形成本”难以估量。
“以后管线设施的维护管理都可以在这个管廊里完成,哪里出现问题,就可以直接到管廊内部维修,不再需要动土施工。”颜晓可说,金义都市新区综合管廊建成后,道路与地面可在50年内不会因为更新管线而再度开挖。
另一方面,和传统管线铺设方式相比,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除极大地节约土地资源,管线入地后还可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此外,金义都市新区综合管廊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可以说是一次投资长久使用。
人防功能:
保证1000人/时的疏散能力
金华金义都市新区综合管廊工程,是全国首个兼顾人防需要的试点示范案例。
在普通综合管廊的基础上,金华金义都市新区综合管廊工程,增加了4个人防通道,直接与管网较少的左仓相连,必要时也可进入右仓。这个通道与周边已有的人防工程相连,具备1000人次/时的应急避险和安全疏散能力。
而增加人防功能的成本很小。金义都市新区综合管廊工程,仅增加造价0.63%,就实现了兼顾人防需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