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最新突发  正文
农民致富创活农村 浙江乡村成"美丽中国"的精致样本
2015年08月11日 11:38:19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 记者/张冰
【摘要】 如今,浙江乡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真正变成了“绿富美”,成为“美丽中国”一个精致的样本。

  编者按:“培养新型农民、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建设优美环境。”浙江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主题,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连日来,浙江在线记者深入德清、长兴、安吉、浦江等地,发掘“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过程中的精彩故事,感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乡村显著变化。

浙江省级文明村长兴县上泗安村。 

  浙江在线杭州8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张冰 编辑/马丽红)“我们村村民一天赚两份钱!”德清县五四村村支书孙国文伸出两个手指头比划着说。十几年前,五四村开始土地流转,村民一边领着土地流转补偿费,一边领着上班务工工资。据统计,2014年,该村部分农户家庭最高收入达50万元。

  除了五四村华丽转型外,安吉余村也挥手高污染企业,用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德清县东衡村的文化礼堂内,农民藏书家陈景超也转型为“乡贤”,登上讲台授课。

       如今,浙江乡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真正变成了“绿富美”,成为“美丽中国”一个精致的样本。

  村民踊跃参与专业培训

  收入稳居全国前列

  在浙江农村,从不缺乏创新、创业精神。

  这几天,长兴泗安的李大姐参加了镇里组织的“电商换市”人才培训班。在泗安镇文化体育中心三楼的社区教育中心,她正在认真练习如何在电脑上快速打字。她告诉记者,自己原来是普通村民,现在开个淘宝店卖当地产品,所以报名参加了培训班。

  据了解,通过开展“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浙江依托职业院校、科研技术推广单位等各类培训机构,每年培训农民近70万人次,引领全省农村涌现出种养殖、手工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特色村、专业村7000余个,有力推动了农村发展、农民致富。

  近日,全国各地2015上半年居民人均收入相继出炉。据统计,在已经公布的27个省份中,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0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

浦江县新光村文化礼堂。

  文化礼堂变精神家园

  村民有了自己的“舞台”

  在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名列前茅的同时,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不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美不美”。

  在浦江虞宅乡新光村的文化礼堂里,高跷、滚铁环、转陀螺……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这些充满儿时记忆的玩具也让一旁的大人跃跃欲试;在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七旬老农陈景超自荐担任“道德讲堂”主讲,以村落历史、道德故事为内容。每当“陈爷爷讲故事”开讲,台下一座难求。

  新光村和东衡村文化礼堂的场景,只是浙江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缩影。从2013年起,浙江在农村大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连续三年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全省“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文化礼堂已经成为浙江当代农村的文化地标和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447个。按计划,浙江到2020年要建成万个农村文化礼堂,实现全省50%左右的行政村建有农村文化礼堂,中心村基本上建有农村文化礼堂,覆盖80%以上的农村人口的目标。

安吉双一村朱氏家训。

    好家风孕育出好民风

  美丽乡村蓝图绘到底

  文明乡风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农村建设文明建设的追求目标。

  “吾家既以孝义表门,所习所行,无非积善之事。”在浦江县郑宅镇“江南第一家”,记者听到许多关于江南郑氏好家风的真实故事:十五世同居不分家,173人做官无一贪渎……

  作为安吉余村“五星级美丽家庭”的一家之主,李俊贤给自己家定下“谦让和为贵,诚信善为本”的家规家训;同样是湖州人,德清农民藏书家陈景超在家门口树起“祖业克继,耕读相传,勤俭达礼,谦虚戒满”的家训。

  浙江以“好家风”带动好民风,广泛动员全省家庭挖掘、整理、编写好家训。目前,全省有近400余万户家庭参与活动、100万户新立家训、20余万户家训挂厅堂。通过树立好家风,各地还挖掘、提炼出本地的地域文化基因,如嘉善“善文化”、德清“德文化”、义乌的“信义文化”等。

  与文化风气同时发生巨变的,还有广大农村的人居环境。在浦江翠湖,吴秀芳看着11岁的孙子畅快游泳,想起两年前这里还曾是一片黑臭水横流、到处乱搭乱建的场景;长兴小沉渎村通过村庄整治,农房清一色的白墙黑瓦,河边垂柳依依,整个村庄彻底告别几年前脏乱差等问题;德清五四村实现了生活垃圾统一回收处理、生活污水统一处理。

  十多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通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农村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起步,不断拓展建设内容,形成了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格局。

安吉双一村朱氏宗祠。

       做好文化保护与传承

  让家乡人记住美丽乡愁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尽管这句话最早出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但它同样适用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何让家乡人记得住美丽乡愁?保护与传承当地文化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上泗安村,拥有江南水运古粮道等历史古迹,属于典型的古村落。如何保护这些古村落?“这几年村里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基础配套建设,修葺了古码头、古粮道,漂流、民宿等项目相继投入运行。”村书记毛忠旗说,村里沿老街两边也将开设一些特色商店,恢复泗安酥糖、豆腐等手工工艺。

  为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2013年以来,浙江每年启动43个保护利用重点村和217个保护利用一般村,一批像建德新叶村等通过立面改造、异地搬迁等办法,彰显古村整体风貌,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一大批历史文化村落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并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金名片”。

  同时,浙江深挖乡贤文化资源,系统挖掘和整理古今乡贤事迹,使乡贤文化渗透到广大农村居民精神文化中,形成向上向善、积极进取的文化导向。

  文化传承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迟早要落在下一代的肩上。浙江在线记者走访过程中,听到了长兴小朋友用稚嫩的腔调学习京剧、越剧,看到了德清小朋友听乡贤讲抗日战争故事的专注,也目睹了浦江小朋友在文化礼堂学习剪纸时的耐心。

  这就是浙江自2008年开始广泛实施的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春泥计划”。截至2014年底,“春泥计划”实施村覆盖面已达81.7%,受益农村未成年人数达377万。

  或许多年以后,德清东衡村的孩子们还会记得,村里有位乡贤陈景超爷爷,给他们讲述德清的风土、人物;长兴泗安的小朋友,依然舞动着先辈传承下来的国家级非遗百叶龙。“春泥计划”对后辈的影响,并不只是眼前这一两年,他们记住的不仅仅是故乡的人、文化、老屋,更有一份浓浓的乡愁。

>>>德清以典型引路推进全民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家门口看电影听大戏读好书 长兴文化惠民提高百姓幸福指数

>>>"两山"生"两美" 安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收获物质精神双丰收

>>>家家户户“晒”家训 浦江县东明村传承"江南第一家"好家风

责任编辑: 马丽红

标签: 浙江美丽乡村|文化礼堂|好家风|文化保护|乡愁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