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3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杨军雄)“你看见‘杭州蓝’了吗?美哭了!”最近,微信朋友圈里被碧水蓝天的杭州美图刷屏。从西湖绿到杭州蓝,是杭州环境质量提高的一个缩影;从绿色浙江、生态省、生态浙江到美丽浙江,是全省上下护美绿水青山,让浙江水更绿、山更青、天更蓝、地更净的美丽历程。
铅华洗去,尽现生态本色,美丽浙江,正成为浙江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天地。
环境之变,从水开始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然而,作为市场经济先发省份,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浙江境内水体污染、滞洪内涝、水乡缺水等“水问题”日益严重,群众意见突出……
生态修复,治水为先。水是浙江解决环境问题的“牛鼻子”。2013年,省委、省政府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
治污水首当其冲。浦阳江畔,一场轰轰烈烈的全省大治水开始起步。随后,清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两覆盖(城镇污水纳管处理、农村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两转型(工业转型、农业转型)……“五水共治”真正成为牵一“水”而动全局的关键举措,改变着浙江的方方面面。
这两年来,一条条黑河、臭河、垃圾河脱胎换骨。“每天伴着蛙声入睡,醒来看看门前清水,这样的家园才像个样啊!”浦江县59岁的市民徐建春目睹家门口昔日“牛奶河”变成今天的清水河,很是感慨。
目前,全省城镇截污纳管基本覆盖,97%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37%以上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受益率超过42%。电镀、造纸、印染、制革、化工等高污染行业的淘汰落后和整治提升基本完成;农业种植养殖业的集聚化、规模化经营和污物排放的集中化、无害化处理等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工作也在提速。
与此同时,其他“四水”也协调并进。防洪水,重点推进强库、固堤、扩排等三类工程建设,强化流域统筹、疏堵并举,制服洪水。排涝水,重点强库堤、疏通道、攻强排,打通断头河,开辟新河道,着力消除易淹易涝片区。保供水,重点推进开源、引调、提升等三类工程建设,保障饮水之源,提升饮水质量。抓节水,重点改装器具、减少漏损、再生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示范,合理利用水资源。
环境治理,综合推进
省委、省政府站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综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抓起,近年来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等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我省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持续实施“四边三化”行动,对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全面进行洁化、绿化、美化。原本脏乱差的边角变成一条条生机盎然的生态绿道、一片片花木扶疏的河滨绿地,宜草种草、宜林植林……
“绿化浙江”、“彩化浙江”……浙江大地更加郁郁葱葱,斑斓美丽。目前,全省已拥有林地面积近亿亩,森林覆盖率超过60%。平原绿化率也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不断提高。
从2013年开始,全省全面依法开展“三改一拆”,大力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拆除违法建筑。到2014年底,全省共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3.73亿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3.17亿平方米。违建拆改后的土地,变成了公共绿地、创业孵化基地……
顺应群众对改善空气质量的强烈期待,2013年我省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治气坚持不懈。今年1至6月,11个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52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7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为11.9%,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014年,我省推出“一打三整治”行动,各地以取缔涉渔“三无”船舶为突破口强力推进。截至今年5月31日,全省前期核查的13407艘涉渔“三无”船舶已取缔13604艘(含本省核查漏报及查扣外省船),完成核查总数的101.5%。这意味着,目前全省沿海30个有取缔任务的县(市、区)和开发区都已基本完成取缔任务。
今年7月,我省再推“两路两侧”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专项整治行动,重点解决铁路、公路两侧山体河道乱采乱挖、乱搭乱建、废品垃圾乱堆乱放、青山白化禁而不止、维修养护管理和绿化缺失、违法宗教场所问题,着力清理黑臭河、垃圾河和违法广告牌。
绿水青山,制度护美
保护绿水青山,要谋划长远机制,实现永续发展。我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的轨道,从制度上保障生态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
我省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既看发展成果,又看发展成本与代价,按照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把环境保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将环境保护的责任真正落实到地方政府,从机制上改变一些地方和干部长期以来形成的“GDP至上”政绩观。
2013年,我省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丽水作出“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决定,调整为考核空气质量和区域断面水质达标率等生态指标。
我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和专家评价、公众评议“两评结合”的新型环境准入制度,对选址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不符合产业政策等要求的项目,实施禁批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我省对全省省级以上公益林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去年,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25元。
我省将“河长制”层层落实,将所有的河流全部“承包”给各级主要领导,河长完成河道整治任务的情况纳入政绩考核。全省跨设区市的6条水系干流河段,分别由省领导担任河长,市、县、乡镇的主要负责人担任辖区内河道的河长,各级河长负责包干河道水质和污染源现状调查、制定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推动落实重点工程项目、确保完成水环境治理目标任务。
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我省还着力更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这方面的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相关规定;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率先在全国建立围填海规划计划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节能量交易制度;探索建立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收费制度、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的财政奖惩制度;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建立资源要素差别化使用激励约束机制,探索构建资源要素高效流动的市场体系……一系列市场化的要素配置机制创新,有效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主动承担生态责任,有效激发了其自觉治污和节约利用资源的内生动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