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岳麓山上的陆军第73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记者李震宇摄
浙江在线08月31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肖艳艳 黄小星 周丰)自1939年开始,在被称为“长沙会战”的3次战斗中,顽强的中国军队积极组织防御,日军攻击一再受挫。长沙,这个名字从此被永久地刻入了抗战史的丰碑。
那场腥风血雨,岳麓山上,一草一木都曾见证。
如炉熔铁歼日军
湖南北依长江,南抵两广,东连浙赣,西接川滇,鱼米丰厚,历来兵家必争。作为湖南省会,长沙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几大城市相继沦陷,1939年湖南由抗战的“后方”变成了“前哨”,日军调集大量兵力夹击,希望从湖南进入西南各省控制滇缅公路,直击陪都重庆,打通至南洋大陆交通线。
长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阻止日本进攻的最前沿堡垒。为攻取长沙这一战略要点,日本侵略军从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先后3次来犯。
日军曾妄言“一个星期拿下长沙”(第一次长沙会战)、“打到长沙过中秋”(第二次长沙会战)、“打进长沙过新年”(第三次长沙会战),抗日军民的浴血守卫让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成了痴人说梦。
特别是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双方军队对峙于长沙城内,巷战、肉搏、血拼,攻与守,反复拉锯。守备长沙城的第10军,从军长到士兵,均于战前预立遗嘱:“成则以功勋报祖国,死则以长沙为坟墓”。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根据之前的经验,布下了“天炉大阵”,设置纵深伏击地区,正面诱敌深入,从四面八方构成一个“天然熔炉”,将魑魅魍魉尽灭炉中。
这次战役中国军队伤亡约2.8万,日军伤亡人数则超过5万。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使当时整个太平洋反法西斯战场的低迷士气为之大振。日军在战后报告中也沮丧承认:“当时完全陷入了重庆军的圈套中”。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评价说,“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
白菊一束祭忠魂
岳麓山脉横亘于长沙市区西面,仿如一列青翠屏障,是抗战中长沙战场极其重要的一个军事制高点。岳麓山也曾是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所在地。战斗中,岳麓山所布重炮旅,利用山顶观测条件好,易于发现火力的地理优势,俯瞰全城,多次给予东岸城区最密集的日军以摧毁性打击。
今天,曾经的硝烟弥漫、悲壮豪情已难寻觅,孤独的炮台遗址似在诉说这座山曾经与长沙城那样地唇齿相依。
战后,岳麓山把保卫长沙而牺牲的子弟揽入怀中。
如今,众多大学围绕的岳麓山成了长沙著名景点;岳麓书院处处散发着湖湘文化的润泽光辉。然而只要走上山来,抗战阵亡将士陵墓和纪念遗址立即使青山有了一种凝重苍凉的气息。隐藏在松柏之中的陵墓让我们毫无思想准备地直面生死。
这些陵墓中规模最大的是73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1941年,当时驻扎在第六战区湖北的73军77师,“在烂泥深坑里,两天两夜走了300多华里”,抵达长沙岳麓山附近,参加守备长沙作战。77师官兵几乎全是湖南人,保卫家园,尤其英勇。
我们穿过湖南师范大学校园,沿着陡峭的石阶一路向上来到73军将士墓前。荒烟蔓草,可以湮没忠勇之士埋骨之地,可终究无法湮没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纪念。碑前石桌上摆放着菊花和酒杯,不时有过路人鞠躬致意。如果英烈有知,看着这一幕,也会含笑。他们的名字,刻在了中国人的心里。
记者遇到了专门从河南赶来寻访73军将士墓的军校毕业生杨光远,他说:“抗战历史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纪念,我们民族的骨气不能丢。”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吴沈平同学告诉记者,自己的爷爷就是抗战老兵,他从小在长辈的叙述中懂得战争的残酷。他说:“每次走上山,看到长眠勇士的墓碑便肃然起敬。当年,许多和我们一样年纪的年轻人,为了抵抗侵略,生命永远被定格。今天,我们有这样幸福的环境,应该用另一种方式报国。”
漫步岳麓山上,木叶婆娑,风中仿佛有子弹呼啸而过;路边青草遮掩的战壕遗址,曾经腾越过前仆后继、用生命抵挡炮火的年轻身体。血,曾经那么真实地浸透了我们脚下的土地……
国将不存家何在
长沙会战中,守军来自全国各地。有些人再也没能回到家乡。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寻访中,岳麓山深处传来了悠扬的《鸿雁》。歌者不可见,这或许唱出了不少阵亡将士的心声。
家住长沙的抗战老兵刘俊明就是一只南下的“鸿雁”,参加了三次长沙会战。抗战胜利后,他在湖南读了大学做了教师。他不时探望逝去的战友,将毕生精力奉献给这片曾经战斗过的土地。
虽然已经96岁高龄,他依然思路清晰。铿锵有力的话语,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1937年我刚好18岁,老家山西太原沦陷。鬼子见人就杀,我爹就是被他们害死的。”说起往事,刘俊明满眼泪光,“学上不成了,逃难的时候又和家人走散,我恨透了日本人。只有打败日本鬼子才能回家去。”看到国民党军队招收抗日敢死队员的广告,他毅然报了名。
跟着部队南下到长沙,刘俊明被分配在无线电台工作。说起日军在长沙的暴行,老人直摇头不愿提起,“到处都是同胞兄弟的血,从没想到怎么会有那么残忍的人”。
“虽然吃不好睡不好,但我们精神很饱满。每天就想着快点把鬼子赶出中国。”他说,“值班的时候我们在防空洞和鬼子的电台捉迷藏,不值班就要到空旷的地方躲飞机。”
刘俊明回忆,当时岳麓山上炮声、枪声响成一片。身边无数弹道划过,最后弹片深深地楔入身边的大树上。鬼子的飞机在头顶盘旋,扔下的炸弹能让磨盘大的石头轻松飞起来。生龙活虎的战友,卧倒后就再也没有起来……
第二次长沙会战时,刘俊明腿部中了弹,战争的疤痕至今清晰可见。
“连止痛药都没有,腿肿得跟水桶一样。”手术完3天,刘俊明就咬着牙继续电波抗战。“那么多地方被日本人占了,国家都要没了,我们宁死也不要做亡国奴!”他说。
1945年,刘俊明参加了在湖南芷江的抗战胜利受降仪式,当时的一张现场照片他珍藏了70年。“日本鬼子的奴才相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终于可以告慰死去的亲人和那些战死的兄弟。”刘俊明红着眼眶说,“现在日本政府否认侵华历史,他们对中国人犯下的罪行,永远赖不掉!”
战后,刘俊明几次回到山西老家,但失散的一家人再也没有团聚过。
用湖南抗战老兵后人陈树的话说:“国家和民族的悲剧,具体到每个家庭,就是生离死别。”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在抗战中痛苦至深。
的确,有国才有家,有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今人更该警醒、铭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