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03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黄宏 通讯员 王昆鹏 王鹏程) 今年已经89岁的刘武斌精神矍铄,还能自己独自做饭,走路也是步履轻快。别人夸他健朗时,老人总是笑着:“当年做地下交通员练出来的。”
说起1941年至1949年,自己担任中国共产党景宁地下交通联络员的经历,老人娓娓道来:“那时,选择做地下交通员,就是想为‘打鬼子’出力,不做亡国奴。”
刘武斌原本是青田县北山镇徐坑村一名普通的农民。徐坑村位于青田和景宁交界处,周围大山环绕。刘武斌参加革命前,没读过多少书,也不大认识字,原本他可以和当地很多农民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然而,抗战的烽火打破了这片宁静。1939年起,日军飞机就数次轰炸青田的鹤城、石溪等地,还轰炸过当时属于永嘉的温溪镇。1941年,日军部队直接进犯青田县城、温溪等地,一路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血淋淋的现实惊醒了刘武斌,他认识了一些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他们宣传的反对乱拉壮丁、反对苛捐杂税、实行减租减息、改善穷人生活等主张,深深地吸引了刘武斌。1941年7月,他参加了共产党,并成为一名地下交通联络员。
党交给刘武斌的任务,是向景宁、岭根、南田递送有关抗战方面的情报。刘武斌的儿子刘永明说:“我父亲当时才十几岁,年轻,腿脚好,除了送信外,还要为在山区的同志采购一些物品。”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任务充满了危险,“父亲说,那时候到处是关卡,要是被抓住,肯定要杀头。”
当时,青田山区的条件非常艰苦,大山里的路十分难走,刘武斌送一次信,经常要走上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路,但他从来没想过放弃。
每次收到情报,刘武斌总是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形势稍宽松的时候,他会把信件缝在衣服里;形势紧张的话,他会花费很多工夫,把信缝到鞋底里。因为土生土长,又是当地农民,所以刘武斌每次的送信任务,都完成得非常顺利。
说起当年的送信任务,刘武斌充满自豪,但他还是留有一点遗憾:当时送的信件,其实就是一张折叠起来的纸,但因为不识字,他不知道这些信里到底写了什么内容。
刘武斌的地下交通员生涯,一直坚持到迎来解放的那一天。解放后,他积极协助部队,一起上山打土匪;之后,他仍保持农民的淳朴本质,担任徐坑村党支部书记,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退休。
前段时间,刘武斌经过推荐,到北京参加阅兵仪式,一家人都特别激动。“父亲很高兴,感到十分光荣、自豪。”刘永明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