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专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十年特别策划——绿水青山富浙江
浙江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经过天安门时,我像父亲一样庄严敬礼
我省10位老同志和烈属昨天接受祖国和人民的致敬记者连线部分参与阅兵的烈士家属、支前模范代表
2015年09月04日 06:30:03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今日早报记者 李攀 王晨辉

   浙江在线09月04日讯 (今日早报记者 李攀 王晨辉)昨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举行。

  300余名抗战老兵、英烈子女、抗战支前模范组成的两个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行进在受阅方阵最前列,接受祖国和人民的致敬。

  他们是从苦难辉煌中走来的英雄战士,亦是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光荣前辈。他们中有10人来自浙江,包括1位抗战老兵、8位支前模范、1位烈士家属。

  当雄壮的国歌响彻首都上空,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迎风招展,当他们看到这庄严的致意,心中会是有怎样的感受?

  高碧英(烈士家属,抗日名将高致嵩之女)

  试着像父亲一样敬礼致意

  78岁的杭州老人高碧英,是我省唯一一位以英烈子女身份,受邀参加此次阅兵式的。

  高碧英的父亲是抗日名将高致嵩,在南京保卫战中与日寇激战,阵亡于雨花台。

  8月19日,老人赴京前一日,本报记者曾专程前往探望。那时,老人对记者说,“如果父亲还活着,这份荣耀应该属于他。”

  阅兵式开始前,每一次彩排演练,高碧英脑中总浮现出父亲的影像。她试着像父亲一样敬礼致意,“我是代表父亲接受祖国授予荣耀的。”

  昨天清晨5点,首都的天空泛起微光,高碧英穿上了定制的藏青色唐装。从北京首都饭店出发前,她特意让孙子给她拍照留念。

  作为英烈子女代表,高碧英乘坐着敞篷车紧跟在老兵代表之后,最先接受检阅。

  车身两侧是以《伟大胜利》为主题的浮雕,再现了抗战的英勇和悲壮。车头处,有一道长城图案,和平鸽在上方飞翔,正中央是一个红色的硕大数字“70”,下方还写着一小串数字“1945-2015”。

  当载着抗战老兵、英烈后人、支前模范的车辆依次经过主席台,看到国家领导人向他们挥手致意,听到观礼台上响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很多人的眼角都湿润了。

  高碧英难掩激动:70多年前,国家积贫积弱,饱受外敌侵略凌辱,国难当头,就是像她父亲一样的英雄儿女冲杀在战场,誓死不做亡国奴,最终将日寇赶出了中华大地。

  “现在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不怕外来之敌了。”在高碧英的身后,是威武的人民解放军,是先进的国防武装。

  高碧英在心里默念,如果父亲天上有知,一定和她一样激动、一样地倍感欣慰。而更重要的是,祖国从未将他遗忘。

  两位英烈后人的手紧紧相握

  阅兵式结束后,高碧英特地找到了易豪雄,两位老人的手紧紧相握。

  赴京前,他们从未谋面,但这场跨越70年的纪念,让命运极其相似的两个人找到了交汇点。

  他们均出生于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

  易豪雄的父亲是抗日名将易安华。1937年淞沪会战后,易安华被提拔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在1937年12月写下“告妻儿书”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2日,日军猛攻南京光华门,易安华牺牲,时年38岁。

  同日,高碧英的父亲高致嵩阵亡于雨花台。

  翌日,日寇在南京城内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昨天,两位英烈后人相逢,百感交集。“经历过战争,才会明白和平有多么可贵。”高碧英说,无论是父辈还是我们都反对战争,但是如果有人想强加战争给我们,我们也不惧怕,今天的中国已不是以前的中国,我们坚信,这样的悲惨历史不会再发生,国家的每一寸领土都不会丢失。

  高建平(支前模范代表)

  早早起床等待光荣时刻

  “能够亲历这么重要的历史时刻,我感到非常光荣。”昨天阅兵结束后,高建平老人难掩激动的心情。

  今年93岁的高建平,以支前模范的身份参加了阅兵。昨天下午两点半,记者联系上了陪同母亲高建平一起前往北京的刘学云。

  刘学云说,昨天凌晨,母亲就早早地起床了,一直为几个小时后的阅兵做着准备,静静地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吃完早餐,高建平回到房间,穿上了定制的衣服——那是一套和她70多年前参加“妇救会”时穿的差不多的对襟服。

  阅兵式上,高建平和全国各地的支前模范代表坐在一起,坐在抗战支前模范乘车方队的汽车上。路过天安门时,她不停地向主席台招手,

  “看到英勇威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时,我心里特别高兴。现在祖国强大了,老百姓生活幸福了,我以前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高建平说。

  在丈夫影响下参加了革命

  高建平出生于1922年,是山东省泗水县人。

  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泗水,日伪成立“泗水县政府”。1939年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领导泗水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高建平的丈夫是抗日游击队的大队长,在丈夫的影响下,她也参加了革命,20岁时,就担任村里的“妇救会”主任。

  刘学云说,“妇救会”的工作内容非常多,要发动农民开展生产;日军来扫荡时,要组织群众撤退;烙煎饼、做布鞋,支援在当地活动的八路军和游击队;遇到战事,要去战场上抬担架,将伤员隐蔽好。

  这些任务虽然充满危险,而且时常会有日伪军来扫荡,但高建平从来都坚决执行任务,完成得很好。

  高建平曾经有过一次特别的支前任务,那是1943年前后,一位姓周的八路军女战士传达上级命令,有一列八路军的火车将从村庄附近通过,要立即组织村民修铁路,让火车顺利通过。

  当时,为防范日军使用铁道线,当地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早就将铁路撬了。接到任务的当天,高建平和村干部一起,发动村里的群众,将自家屋顶的大椽子拆下来,架在铁路上当枕木。因为有广大群众支持,这列火车得以顺利通过。

  1949年,高建平和丈夫随军南下来到浙江昌化县,在昌化县妇联工作。之后便一直生活在临安。

  鲍水娥(支前模范代表)

  要和乡亲们一起分享这份幸福

  “看到天安门了,太高兴了!回家后,一定要和乡亲们好好说说。”昨天回到宾馆后,鲍水娥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鲍水娥的儿子卢子辉说,9月2日晚上,她的母亲就一直睡不着觉,“妈妈的心情很激动。”

  卢子辉说,阅兵仪式进行时,他一直盯着电视看,虽然没能看清楚母亲的样子,却能够感受到母亲的自豪感。

  “我和妈妈都是山里人,平时不太出远门。”卢子辉说,这次他们不仅出了远门,还到了北京,看到了天安门,见证了如此重要的历史时刻。

  今天,鲍水娥就要启程回家乡庆元。她告诉儿子,回去后一定要和乡亲们好好讲述一下在阅兵时的所见所感,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幸福。

  曾深夜救了游击队员的命

  今年87岁的鲍水娥,从小生活在庆元县西北部的黄田镇上济村。抗战时期,她曾为游击队磨米、擀面,帮助护理游击队伤病员。

  1944年一个冬夜,一场激烈的战斗在上济村打响,一阵阵枪声惊醒了正在姐姐家熟睡的鲍水娥。不一会儿,她听到楼下有动静,怯生生地起床下楼,来到厨房。

  借助微弱的灯光,鲍水娥看到姐姐一家三口正在给3名游击队伤员包扎伤口。那伤口鲜血淋漓,从未见过这样场景的鲍水娥被吓住了。

  鲍水娥的姐姐看到她后,就叫她别愣着,赶紧烧水弄点吃的。那天晚上,鲍水娥一会儿帮助研磨草药,一会儿帮忙清洗野菜、擀面,忙了个通宵,帮助3名游击队员渡过难关。

  为了让伤病员早日康复,鲍水娥一家人将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拿出来给伤病员吃,他们则以笋、野菜等充饥。

标签: 阅兵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