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广州亚运红利:文明有礼蔚然成风 志愿精神激情燃烧
2010年10月06日 12:14:36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刘芳 文静

  广州亚组委位于天河体育中心广场。亚运的脚步一天天近了,亚组委一片繁忙。人们捧着工作薄,步履匆匆地穿行在各个办公室之间。亚组委所在的天河体育中心对广州而言是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地标。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天河区一带是一大片田地。1987年广州第一次举办全国六运会,修建了天河体育中心,天河从此闻名遐迩。随着2001年九运会的承办,天河区开始了新的拓展。

  经过六运会、九运会的历练,天河区摇身一变,成为中央金融区,也是广州展示国际大都市风采的窗口。广州已成为大型赛事的受益者。随着2010年亚运会、亚残运会的到来,广州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界前面,一系列惠民政策为市民送来丰厚的“亚运红利”,广州老百姓也成为“亚运”时代的直接受益者。

  “亚运红利”触手可及

  广州市一位领导提出,“不断提高市民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让市民切身感受到亚运带来的实惠”。

  广州市以迎亚运为契机,将“办赛事”与“办城市”融为一体,与亚运筹备同行。“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在广州市民眼里,这一幅城市图景正在变为现实。放假、免费公交、旅游景点优惠开放、体育场馆和设施免费开放……与亚运会相伴而生的“亚运红利”,更令广州市民触手可及。

  亚运场馆的布局建造,更从细节处体现了“亚运惠民”的理念。

  翻开本次广州亚运会场馆分布图,70个场馆星星点点。值得称道的是,70个场馆中改造升级的58个,占总场馆数量的82.9%,新建场馆12个,占17.1%。

  “从2004年申办亚运会开始,我们就一直十分明确,场馆建设和赛后利用不应该是赛后才考虑的问题,而是赛前规划的先决条件。”广州亚组委场馆器材部部长彭高峰已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多年,“场馆规划之初我们就提出不仅要着眼于亚运一时,而且要以亚运场馆规划建设为契机,争取更合理地利用资源,通过建设改造体育场馆设施,带动周边环境的改善提升,为群众营造舒适的生活和体育锻炼环境。”

  新场馆的建造更具前瞻性。12个新建场馆多分布在体育设施不足的区和县级市以及高校周边,以满足社区和学校体育运动发展需要。考虑到青年人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亚组委决定将亚运会板球、自行车、轮滑等项目比赛场地设在大学城。

  亚运城成为本届亚运场馆规划布局的一大亮点。亚运城位于广州南部,莲花山风景区南麓,莲花山水道西岸,主要分为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媒体村、媒体中心、后勤服务区、体育馆区及亚运公园七大部分。

  亚运城的布局,展示了广州作为滨海城市,迈入海洋时代的开局。赛后,广州亚运城将成为绿色宜居的居住新区,承担城市拓展功能,推动城市整体发展。

  亚运城体操馆共设观众固定座位6000个,赛后改造可安装活动坐席2000个,坐席总规模将到达8000座。工程负责人说,无论是室内赛事还是演唱会等文化活动,场馆都能应对有余。主媒体中心未来将成为市民购物的理想场所,增城龙舟赛场将成为滨水公园,志愿者宿舍已经显现出未来“小学”的雏形……

  东进、西连、北优、中调、南拓,亚运场馆的布局与全广州未来的战略发展布局一脉相承。通过亚运会铺展城市骨架,重新布局城市的功能和定位,以亚运会为助推,广州再次出发。

  广州人有礼了

  如果说“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之举,那么,提升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打造软实力,则是一张无形的“亚运红利”大单。

  当前,广州以亚运会为契机迎接全国第三批文明城市评选,正进入“白热化”的关键时期。

  十年创建文明城市,屡试不得,成为广州的一个痛处。

  2005年,是广州市评选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节点。那年,作为中国城市最高荣誉的“全国文明城市”进行第一批城市评选,广州由于“城市综合治理、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失分过多”,没有通过测评。

  伴随着亚运的不断升温,一本事关老百姓衣食住行、礼节交往的《广州市市民礼仪手册》,受到了市民极大欢迎,自2005年首发以来,连续再版,2008年印数达到了35万册。

  在广州大学副教授、《广州市市民礼仪手册》副主编刘树谦看来,几年间,广州人的文明礼仪程度有了明显提升。特别是在市民公共生活层面,如坐车、购物、吃饭、办事等方面,不文明现象少了,磕磕碰碰也少了。

  然而,2008年12月28日,中央文明委公布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结果,14个拟表彰城市中没有广州。两年内连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森林城市四称号后,广州却在“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功亏一篑。

  在中央文明办还未反馈测评具体情况时,广州市已主动召开全市通报大会,分析丢分原因。时任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说,落选就要正视问题、认清差距、变压力为动力;创“文明城市”不是为“拿牌”而“拿牌”,而是推动城市管理进步、让市民得实惠。广州建设“文明城市”目标不移、决心不变。

  广州市提出以迎亚运为契机,积极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把办好亚运与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结合起来。如今,文明有礼,已在广州蔚然成风。

  “早晨”、“多谢”、“唔该”、“对唔住”……在广州街头巷尾,诸如此类的广式礼貌用语让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每天早上见面时一句亲切温暖的“早晨”,成为广州颇具岭南文化特征的文明名片。

  “以前大家上电梯,都是一窝蜂地进去,没人排队,现在乱挤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都很有序地进出。”居民谭美贤说。公交车站前排起长队,几乎成了广州一景。志愿者挥动着表达互助友爱、文明有礼的“黄色大拇指”,更是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当好东道主,共创文明城”。有礼好客的广州市民以东道主的热情自觉参与到城市文明创建中。

  从上世纪80年代首倡“友爱在车厢”到为人所熟悉的“微笑在广州”;从十年来创建文明城市的不抛弃、不放弃,到进入新世纪亚运会的文明洗礼,广州完成了一次城市文明的自我管理与市民素质的自觉提升。

  今年9月9日至12日,国家统计局测评组对广州进行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市民对近年来城市环境面貌变化肯定声多起来,对人居环境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不久,广州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全国第三批文明城市评选。“不做衰仔。”广州人信心满满。

  志愿服务让亚运更精彩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它有多少志愿者。广州就是这样一座具有志愿精神渊源的城市。

  这里曾经是中国志愿者活动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创造了中国著名的志愿者“启智”模式,这里的志愿者网站——广州青年网,拥有注册会员3万名、100万的日浏览量和1万名实名注册的志愿者群体。每个月,还有六七千市民要求加入志愿者。在广州,亚运会最响亮的口号就是志愿者喊出的——一起来,更精彩!

  李森就是一位“资深”志愿者。早在2000年,他就加入广州青年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帮助智障儿童的志愿服务人员。近十年来,李森投身社会服务8000个小时,把自己80%的时间用来帮助他人,李森感到这是一种幸福。

  团广州市委、亚组委志愿者部专门成立了全民行动办。主任陈烯介绍说:“16届亚运会、亚残运会的志愿者分为前期志愿者、赛会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3类。更多的市民可以申请参加城市志愿者,在交通指引、信息咨询等方面成为亚运会服务人员。”

  城市志愿者引燃了广州市民的参与热情,每天主动找到李森要求报名加入志愿服务的市民络绎不绝。“有的是一家三口来,有的是三代人一起来,还有老外受到感染也来参加。”李森的语气中透着兴奋,“真是今非昔比,相信亚运会后,这种志愿服务的热情与能量会继续燃烧下去。”

  团广州市委书记、亚组委志愿者部部长王焕清说,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创造性地探索出“五化模式”:组织化动员、社会化运行、市民化参与、时尚化引领、国际化合作,拓展了市民参与志愿服务促进公民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亚运城市志愿者的队伍在不断扩大。在公交车站,你能看到志愿者打着亚运会倒计时牌为大家服务;在路口、街上,时时有带着红袖章的志愿者在协助巡查。志愿者在街头服务的站点被市民亲切地称为“西关小屋”。志愿信使团、大拇指行动、新生活驿站体验、斑斓的志愿彩、多姿的志愿礼……

  倡导“全民志愿”的服务理念和生活方式,成为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的以“亚运惠民”为精髓的“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的有效载体与生动实践。

  有一幕情景一直深深烙刻在李森脑海中。他作为志愿者参与服务时,一个小男孩来到他面前,指着李森对妈妈说,“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志愿者。”“一颗帮助他人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根,将来就一定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李森动情地说。

  这是一笔更可贵的、将兑现于未来的“亚运红利”。

标签:亚运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