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宁波旧居——开明街26号姚宅
屠呦呦填写的《效实人足迹》登记表。
屠呦呦在效实中学时期的学籍册部分内容。
浙江在线10月7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郭兴华 应磊 李倩)从青蒿素诞生到获得诺贝尔奖,这中间流淌了40年的光阴——宁波籍女科学家屠呦呦在85岁高龄时终于获得了这份“姗姗来迟”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厚礼。当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喜讯从瑞典传来,屠呦呦的故乡浙江沸腾了,浙江人为家乡走出的杰出科学家自豪,朋友圈不断转发洋溢着激动与喜悦的消息。
乡情:浙商的青蒿素情结
得知屠呦呦摘得诺贝尔奖,激动难抑的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连夜写下一篇感言,在集团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对于这个余杭走出的浙商,屠呦呦和她研究的青蒿素是一份挥之不去的情怀。
作为世界最大的青蒿素生产商,全球70%的青蒿素产自华立集团旗下的公司。从2000年开始,汪力成就在青蒿素产业领域进行并购和重组,如今华立已掌握了青蒿素业务的完整产业链。
“我们集团之前主要做仪表和电力自动化,从来没想过做医药行业。”汪力成说,是在重庆酉阳的一次考察改变了他的想法。酉阳是青蒿的主要产地,那里的种植户以及政府官员,对屠呦呦和其他青蒿素领域的专家们都耳熟能详。“那次的会面,当地政府请来了‘523’办公室的老专家,我也第一次听到了‘523’的故事。”
青蒿素的发现,就出自40多年前这个被命名为“523”的援越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屠呦呦和其他中国专家发现青蒿素,经历了太多的艰辛曲折,这让汪力成深感震撼。
汪力成告诉记者:“平心而论,15年前我们决定做青蒿素,更多的是被那些研制青蒿素抗疟药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所感动,更多的是为了履行一个民族企业的国家责任、社会责任以及救死扶伤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就在华立毅然进军青蒿素产业4年之后,2004年元月,浙商郭广昌掌门的复星实业(现为复星医药)凭借资本运作进入青蒿素领域。“原本这类药品市场由外企垄断,非洲每人份药品的价格在七八美元,这对当地人来讲仍较昂贵。复星旗下的桂林南药参与竞争后,市场格局发生了转变,加之印度企业的加入,现在非洲每人份药品的价格降到了一美元。”郭广昌表示:“我们做青蒿素类药品的几家企业有个共同点,我们都没考虑赚大钱。”过去3年内,有340多万人因复星医药供应的复星青蒿琥酯类药物受益。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浙江女儿”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而青蒿素的产业化又时时闪现着浙商的身影。这剂拯救全球百万生命的“中国神药”,也深深地烙下了浙江的印记。
对这些“中国神药”背后的浙商来说,青蒿素产业就像自己认领的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公认的中国人创造的挽救生命的“孩子”,汪力成们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
“诺贝尔奖是对中国人的一份迟来的认可,也更让我们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汪力成说,即便是全球最大的青蒿素生产企业,每年销售额也就是两三亿元,从商业的角度,对企业利润贡献很低。“但是哪怕是不赚钱,我们也要做下去,因为这是能代表中国创造的药,也代表着中国人对全球传染病防治作出的巨大贡献。”十多年前,华立集团是最早将中国自主研发的青蒿素类抗疟药带到非洲大陆的中国医药企业,汪力成永远忘不了当地人感激的眼神,以及对中国企业发自内心的尊敬。
青蒿素产业化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了解到,该校张万斌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历时7年,首次实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并最早在明年就将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这解决了上世纪70年代发现青蒿素以来,对其高效人工合成、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世界难题。
张万斌告诉记者,这项成果的重大突破点在于:原料可由单糖生物发酵所得,采用关键的催化剂得以实现常规化学合成,同时,以接近60%的高收率得到青蒿素,使青蒿素类药物更加便宜、易得。
长期以来,正是难以突破工业化生产和提取成本高的“瓶颈”,导致青蒿素的价格不菲,国际市场上每公斤青蒿素将近500美元。作为全球抗疟首选药的青蒿素在众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了“天价药”,每年有数十万人因缺乏有效药物救治而死亡。张万斌团队的努力,有望使药价降低一半。“我们希望中国青蒿素产业化不断推进,让‘中国神药’为全球亿万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张万斌说。
乡亲:师长同窗追忆往昔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一时间,消息在她曾经就读的两所母校——宁波中学和宁波效实中学传开了。据了解,屠呦呦于1948年入读宁波效实中学,1950年春转学至宁波中学,1951年毕业于宁波中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通过多方努力,记者联系上屠呦呦在宁波中学的班主任、宁波市政协原主席徐季子先生。“屠呦呦,优秀、幽静,”今年94岁高龄的徐老用两个词语概括他对屠呦呦的印象,“当年,我是屠呦呦所在班的班主任,也是政治老师,我们当老师的都很喜欢她。”
在徐季子的记忆里,屠呦呦是个好学生,聪慧,灵巧,不仅读书好,品格也好,不是一个捧着书死板读书的人,本身就有学习上的天赋。作为屠呦呦曾经的老师,这两天徐季子也很振奋,“看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我也很激动很高兴,这是我们宁波人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事业的一件大喜事。”
在宁波中学档案馆,校长李永培从厚厚的档案资料中,翻出一本1950年度第一学期成绩表,细心地翻阅着泛黄的纸页,“这就是当年屠呦呦在高中学习时的成绩记录。”李永培欣喜地指着其中一栏成绩说道。
“屠呦呦代表中国获得了第一个非文科的诺贝尔医学奖,是学校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尽管已经是得知消息的第二天,李永培依然很激动,“她是在我们宁波中学毕业的,我们为有这样的校友而感到自豪。”
李永培说,从消息公布之时起,他的电话铃声就没有停下来过,所有人都感到鼓舞振奋。
10多年来,宁波中学一直未间断地将2个月一期的校报寄给屠呦呦,她也曾回赠书籍给母校,但鲜少回校参加纪念类活动,一直都很低调。
屠呦呦在宁波中学读书时期的同学翁鄮康老先生回忆,高中时代屠呦呦长相清秀,戴一副眼镜,梳着麻花辫。当时男女同学之间交流少,只是觉得她为人很低调,读书很认真。翁老透露,后来,宁波中学在北京成立了校友会,同学交往就多了一些。有一次,屠呦呦悄悄告诉老同学,为了工作,她在自己的身体上做实验,把身体搞坏了,体质一直不太好。
而屠呦呦的另一所母校效实中学至今还保留着屠呦呦高中的学籍册和成绩单,她当时的学号是A342。效实中学建校75周年庆典时,屠呦呦还与同为效实校友的先生李廷钊前往母校参加典礼并捐款。在庆祝建校八十周年之际,学校曾向屠呦呦征集《效实人足迹》一书的资料,她还向母校提供了离校之后的主要经历。
屠呦呦少年时期的老屋在宁波市海曙区开明街26号姚宅。10月6日一早,不少市民专程前往姚宅合影留念。记者联系上了海曙区区长吴胜武,对于海曙出了这么一个优秀的科学家登上世界科学研究的顶峰,他感到自豪与高兴。吴胜武表示,海曙区一方面将加大屠呦呦旧居保护力度,另一方面要学习她的精神,学习她为全人类造福的精神。
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真正对科学有贡献的人就是像屠呦呦这样懂得奉献的人,先去追求科学,追求对人类的贡献,之后社会对于她创造的价值的承认才是最大的成功。任何科学成果都需要时间来检验,而不仅仅局限于眼前效益,科学研究一定要持之以恒。
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高祥福:我们从这次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中受到了鼓舞,青蒿是一种很古老的药物,在古籍记载中也是用于治疗疟疾,而这一次的获奖,对于古代传承下来的中医理论更是莫大的肯定与验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