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籍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诺奖,消息传来举国振奋。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第一次颁给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这石破天惊的开始,也意味着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必将有更多的中国科学家登上诺奖的舞台。越来越多来自中国这片土地的科学、文化巨星冉冉升起,更表征国家综合国力基石的愈加厚实。
这是一位从热衷奉献、报效祖国的时代精神中走出来的科学家。一个细节是,当年困难,屠呦呦科研时要啥没啥,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平房里用土法提炼。而屠呦呦实验时,曾经历190次提取的失败。为了获证疗效,屠呦呦等人甚至先拿自己实验。可见,没有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信念,屠呦呦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
屠呦呦获奖的喜讯,不禁令人浮想联翩。在科学研究的众多条件中,究竟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高楼大厦、昂贵仪器,还是人?而在人身上,最重要的因素又是什么?是已经有的学术光环、海外经历、职位头衔,还是其内在的求实、奉献、执着、钻研精神?屠呦呦犹如一面镜子,让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这一刻格外清晰。
不能否认,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正在抵达科研前沿。但是,科研领域也有浮躁之风在萌生。一些人片面注重论文数量,不重质量;关注利益交换,缺乏奉献精神;热衷沽名钓誉,不重求实创新;甚至,一些所谓专家学者剽窃成风,弄虚作假……这当中固然有科研体制的问题,但人的因素同样突出。没有对科学的热忱,没有对真理的执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当,没有理想信念,注定难以产生世界级的科学大家。
相信,在中国广大科学工作者中,如屠呦呦般勤恳、求实的,还有很多。现在的问题是,应该让屠呦呦获奖成为一剂强心针,振奋更多默默耕耘的科学工作者。让屠呦呦们的光芒,让这一份科研的正气,冲破一些科研领域萎顿的习气,使之成为科学界主流价值追求。让更多的科学家有信心秉持科学本真精神,更加坚定地走下去。这也是屠呦呦获诺奖一事,于中国科学界更大的意义。
这种精神,说到底,就是一个“实”字。科研需要这种精神,国家建设也需要这种精神。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但只要我们增强信心、从严从实,砥砺前行、意志坚定,转型中国的“巨轮”何愁不能驶过历史的“三峡”,迈向实现中国梦的更好明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