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08日讯 国庆长假期间,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外科副主任吴荣瀚突然听闻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消息,那一瞬间,他非常激动,连忙在微信里向自己的同事通报了这一信息,大家顿时聊得火热。
吴荣瀚身为一名眼科医生,与屠呦呦根本“不搭界”,那为何他会如此关注这次诺奖事件?其实,他曾是一名援非医生,在非洲曾三次身患疟疾,靠的就是屠呦呦所发现的青蒿素救了命。他直言,到了非洲才会发现青蒿素是多么地重要,也是多么地让国人为之自豪。“屠呦呦获诺奖,当属实至名归。”他评价道。
援非医生纷纷中招疟疾青蒿素让他们成治疟高手
2012年8月15日,温州派出16名医师组成医疗队伍,前往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友谊医院展开医疗援助行动,吴荣瀚当选为医疗队队长。这支队伍中,有眼科、外科、胃肠专科等各专业医师。
吴荣瀚说:“动身之前大家就已对中非情况做了详细的了解,知道当地流行疟疾,医疗队成员们特地备足了青蒿素。当时备着药本想着是以防万一,没想到大家接二连三地倒了。”
到班吉不到一周,医疗队就倒了两人,紧接着,吴荣瀚也“中招”。他先是全身发汗,躺在床上,身下的床单不到一个小时全部被浸湿,接着出现打摆子症状,浑身发冷发抖,皮肤起鸡皮疙瘩,烦躁不安。“那是一个30℃以上的高温天气,我楞是找了五床被子往自己身上盖,还是一个劲觉得冷。”当脑袋开始剧痛时,吴荣瀚害怕了,身为医生,他知道恶性疟疾一旦转为脑疟,就离死亡不远了。他支撑着虚弱的身体翻出青蒿素吃了几颗,想想觉得还是害怕,就把一只青蒿素注射液注射入了手臂的静脉血管里。
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这药见效特别快,前半夜还发冷打摆子,第二天清晨就退烧了。吴荣瀚居然还能坚持上班。
“这次疟疾之后,我又先后患了两次疟疾。但都没有第一次那么严重,因为我有经验了。”吴荣瀚笑言,因为对疟疾症状有了了解,后来只要发现自己有莫名其妙地发烧,他就抓四颗青蒿素药片往嘴里塞,效果立竿见影。
援非的几个月间,这支医疗队有三分之一的人因疟疾而倒下,但因有着青蒿素,大家都渡过了难关,并且一个个成为治疟高手。不少前来治肠胃病、眼病的中非当地病人,很多都患有疟疾,均被这些中国医生治好了。
向中非总理推荐中国药推动青蒿素在中非普及
“我们这帮医疗队算是带着灵丹妙药前来,然而在中非地区,当时青蒿素普及率并不高。”吴荣瀚说,当地流行的抗疟药品依然是奎宁,奎宁价格较高,也只有当地高官、商人才买得起。不少普通老百姓患了病也只能硬拖。此外,奎宁的药效也在下降,且还有不少副作用,会影响到肝、肾功能。
为此,每次治疗过程中,吴荣瀚等中国医生几乎都要给当地病人“上一堂科普课”,推荐青蒿素。一次,吴荣瀚在给时任中非总理的图瓦德拉看病时,就掏出青蒿素苦口婆心地讲,这是中成药,没有副作用,比奎宁效果还更好……凡是遇到疟疾病人,尤其是在当地有地位有名望的病人,医生们都要把这类话讲一番,劝说人家服用。
2012年吴荣瀚回了一趟国,当年11月再次来到中非,他发现青蒿素居然在当地逐渐普及了。“当地药店居然开始开卖,药就摆在药店柜子里。店员跟我说,从1月份开始,老板就要求进口青蒿素了。”有一阵子,中非的青蒿素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药店里全部卖完了。不少当地的官员还有当地温州商人都来找温州医疗队索药。
“青蒿素在中非共和国的普及,这可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努力有关,也有我国医疗团队的宣传普及的功劳。”吴荣瀚说。
为中国人发现青蒿素自豪它对非洲国家越来越重要
在非洲,恶性疟疾给当地人带来的痛苦让吴荣瀚印象深刻——在班吉友谊医院的大院子里,常常哭声不断。过来做眼病手术的病人,十有八九会用法语嚷嚷着“没力气”,一测体温都是高烧,都合并患有疟疾。在非洲,每年都有20余万人因患恶性疟疾而死亡。
因为自己经历过疟疾,吴荣瀚对由中国人发现、提炼的青蒿素有着极为亲切的自豪感。回国后,省内多家媒体采访过他在非洲的经历,他总是忍不住地想讲述当地的疟疾和青蒿素的药效。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他分析道,国内疟疾还是很少见,而在非洲却非常普遍。因此,青蒿素在国内反而显得“冷门”,而到了非洲等贫困国家和地区,其重要性就开始凸显。
“如今,青蒿素虽有普及,但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过这次诺贝尔奖将是个很大的‘助力’。”吴荣瀚说,他期待下次去非洲时,不用再费尽口舌地“推销”青蒿素,而是直接掏出它说:“诺贝尔奖大家都知道了,这就是那个获诺奖的中国人发现的抗疟药青蒿素。”
-新闻链接
屠呦呦研究青蒿素
中国抗疟新药的研究源于1967年成立的五二三项目,其全称为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目,成立于1967年的5月23日,因绝密军事项目,遂设代号523。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10月取得中药青蒿素筛选的成功。1972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1973年9月,青蒿素首次用于临床。由于涉密,1979年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成果才陆续发表。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青蒿素”国际会议上,中国《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
1986年,青蒿素获得新一类新药证书,双氢青蒿素也获一类新药证书。这些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发明奖和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2011年9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