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2日讯 杭州眼下正处于大建设时期,从长远角度看,这无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但摆在眼前的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建筑垃圾怎么办?
艮山东路上曾有一片叫做“兴隆一区”的农居点,如今,那里看似荒废,但若沿着蔡家庵路再往里走,便会发现里面热闹异常:几台大型挖掘机不停往返于多个颜色不一的“小山坡”,“小山坡”材料不一,有粗大的石块,也有干燥的黄沙,远处三台连接一起的大机器,正在发出齿轮转动的声音……
这是一个占地近十亩的建筑垃圾处理点,负责人高峰说,处理点设备齐全,一天能处理近千吨建筑垃圾,同时,依托上百万的现金设备,固体材料的建筑垃圾都能够得到回收和再利用,废弃率仅一成。
但是,这样的模式仍存在很多困难:成本高、用地难、法律条文不明晰、必须流动式经营……
有没有一套“组合拳”可以一次性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昨天,杭州市在萧山召开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再生利用现场会,面对建筑垃圾,“萧山经验”到底如何?大家不妨听听。
经验一:建筑垃圾就地“变”砖块
萧山区新塘街道和平桥村某闲置土地上,到处是拆迁留下的建筑垃圾。前不久,这里启动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的试验,引进了一套移动式建筑垃圾综合处理设备,投入资金约860万元。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现场时,这套设备正在紧张运作中,最右侧有运输建筑垃圾的车辆无缝对接,渣土直接进机器碾压粉碎,通过筛选、振动、运输、搅拌、压制等工艺,出来的就是一块块工业用砖。
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果设备正常运行,从建筑垃圾进入喂料机到“变身”为砖块,过程仅约10分钟。按此计算,大约每天可以“消化”建筑垃圾4500立方米,日产新型砖20万块。
这些砖块变废为宝,可以在砌墙、道路施工、铺设地基等很多场合派上用场,成本也比一般的砖块低不少。
经验二:泥浆水干化成黄沙
建筑工地每天会产生很多泥浆水,一旦偷排至河道,就会造成污染。
记者了解到,目前,萧山区几乎所有建筑工地的泥浆水都能就地处理,分运至三个不同的建筑泥浆处置处,干化为黄沙,再次被利用。昨天,记者走访了其中的两个处置处。
泥浆水被运到处理点后先进入储浆池储存,之后分离出黄沙回收利用。剩余部分经过工业处理后压成泥饼,可作为建筑厂制砖材料或用于低洼地改造等。最终过滤出来的清水基本已达到排放标准,可直接排入河道。
在萧山区建设一路上的一个泥浆脱水处置厂,记者还见到了一个尚在试运行的“创意”:运泥浆水的工程车后部出水口装了一套电子锁。该锁在运输过程中不能被打开,只有运至指定处置点,才能通过电子遥控打开。如果有人违规操作,强行打开,后台会实时定位,执法部门马上“找上门”。这样可以有效预防运输单位在运输中途偷排泥浆水。
经验三:处置建筑垃圾,需先交保证金
趁着黑夜,为图方便、省成本,工程车将整车的建筑垃圾抛撒在路面上,这不仅阻碍交通,还煞风景。
然而,杭州的城管执法部门,还会遇到这样的难题:找到偷盗建筑垃圾的负责人,但却因为种种原因处置不了。
萧山区从去年开始启动了一项新的政策:工程渣土处置需先交保证金。
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工程渣土处置核准手续前,应先和相关部门签订工程渣土规范处置协议,将工程渣土运输处置费按5元/方,存入保证金专用账户。一旦工程方被查到有偷盗渣土等违规行为,保证金会从专用账户中被扣除,无违规行为的,工程完工后保证金退回。
经验四:联合执法,24小时实时监控
为了整治建筑垃圾,萧山区下了决心。
去年,萧山区工程车辆管理办公室成立,成员单位有区政府办公室、区城管局、区住建局、区公安分局等,办公室就设在区城管局内。各个单位的人员联合办公、协同执法。
在该办公室内,记者看到了一套实时监控体系,号称“千里眼”,监控体系内包含了萧山区内所有建筑工地以及所有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通过电脑屏幕和360°监控探头,执法人员可以第一时间监控到一切信息,包括是否出现违规现象。
据了解,萧山区这套建筑工地及工程车监控系统实施24小时人员值班,密切关注各个工地的动静。
“萧山经验”将在全市复制
昨天的现场会,市政府办公厅、各个城区的相关负责人一起研讨了“萧山经验”。
市城管委透露,他们正根据萧山区的做法,起草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渣土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征求稿)。
记者了解到,之后,杭州其他城区都会学习“萧山经验”,每个城区将设工程车辆联合管理办公室,由城区各个相关单位联合办公。同时,为了推进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再生利用化,每个城区至少建一个泥浆再生处理场所,一个建筑渣土再生利用处置场所。
另外,今年11月之前,杭州市将对各个城区的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再生化推进情况,进行一次大检查。(杭州日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