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十年特别策划——绿水青山富浙江
浙江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会烂”“不会烂”两个桶 金华金东区一年减少六成垃圾
2015年10月31日 07:25:49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记者 俞跃 特约记者 何贤君

  叶奶奶每天早上会将垃圾分类,丢进门口这两个垃圾桶。

   浙江在线10月31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俞跃 特约记者 何贤君)走进金华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街面上异常干净,几乎看不见哪怕一丁点垃圾,一点不像以往印象中的农村。

  在村支书严红星看来,这是推行农村垃圾分类的成效之一。去年5月开始,金华市在金东区澧浦镇试点农村垃圾分类模式。一年多来收效显著,金东区农村垃圾减量60%以上。

  琐园村460多户,户户门口有两个垃圾桶:绿色的标着“可回收垃圾”字样,灰色的标着“其它垃圾”的字样。

  怎么个分类法?72岁村民严白光张口就来:“会烂的垃圾放绿色桶,不会烂的放灰色桶。”

  会烂的与不会烂的,这套分类标准虽然算不上多准确,但简洁易懂,符合农村实际。严红星认为,这套分类标准是琐园村乃至金东区成功推行垃圾分类的关键因素。

  农户首道分类:

  “会烂的”与“不会烂的”

  分类标准简单,80岁老人都明白

  村民叶月仙今年80岁,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将家里昨天的垃圾分类,分别丢进门口两个垃圾桶。

  什么垃圾算可回收垃圾?

  “就看会不会烂嘛,会烂的就是可回收垃圾,扔绿色的桶,不会烂的扔灰色的桶。”叶奶奶说。

  在村支书严红星看来,会烂与不会烂,这种看似“简单粗暴”的分类标准,是村里成功推行垃圾分类的关键。

  “农村里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文化程度不高,跟他们说可回收、不可回收,不一定听得懂;但会不会烂,一听就明白。”严红星说,这样的分类标准虽然不尽准确,但“通俗易懂,符合农村实际”。

  清运工二次分拣:

  工作强度大增

  对其进行加薪、表彰

  “村民们把垃圾分好类,剩下的就是我的事了。”葛佩生说。

  农户在家将垃圾分类,老葛这样的分拣员进行第二次分类。

  去年3月底,葛佩生和妻子蒋竹芬承包了琐园村的垃圾清运工作。去年5月,垃圾分类实施,葛佩生夫妻俩肩上担子陡然加重。

  “以前村里放5个大垃圾桶,家家户户把垃圾倒进去,清运这5个垃圾桶就可以了。”老葛说,如今夫妻俩必须挨家挨户收集垃圾,工作量倍增。

  更不容易的是,按照金东区“农户源头分类,分拣员二次分拣”模式,夫妻俩要将收来的垃圾分拣,完成二次分类。

  因工作强度增加,夫妻俩年薪由去年1.75万元增加到了如今的4万元。

  由于工作出色,前不久老葛还被评为澧浦镇首届“十佳优秀垃圾分拣员”之一。

  送进垃圾减量处理房:

  金东全区配备305个处理房

  一年能减少垃圾60%以上

  收集完后,葛佩生把垃圾运到村里的垃圾减量处理房。

  在琐园村,记者就看到了这样的处理房:长约10米、宽约3米,混凝土浇筑,分成3个房间。其中一间存放不易腐烂的垃圾,定期清运到垃圾填埋场作无害化处理;另两间则存放易腐烂垃圾,称为“沤肥房”,顶上装透明钢化玻璃,以阳光照射,加快其发酵。

  “垃圾减量,靠的就是这个设施。”金东区农办的王瑞良说,一吨垃圾,经沤肥房处理后,只剩下0.2吨至0.3吨有机肥,“这种有机肥,氮磷钾含量都很高,拿来种蔬菜特别好”。

  如今,金东区以“一村一建”、“多村联建”等方式,为全区442个村庄配备了305座太阳能垃圾减量处理房。

  如果以服务人数计算,500人以下村庄,按“1+2”建设(1代表不可腐烂垃圾房数,2代表沤肥房数),500至1000人按“1+3”建设,1000人以上则按“1+4”建设。

  据金东区统计,按镇村常住人口38万人测算,年产生活垃圾量约9万吨,现在一年减少垃圾约6万吨,大概减少了60%以上。

标签: 垃圾分类|农村垃圾分类 责任编辑: 金斌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