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嘉兴的第一位家庭农场主,他的农场面积从五年前的300亩增加至现在的1000多亩,他的纯收入也从五年前的25万增加到现在的50万,他的经营模式和经验成为了全县乃至全市众多家庭农场的发展风向标,他身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印证了海盐乃至嘉兴地区的农业发展轨迹。
他的名字叫张冯良,他的农场在海盐县于城镇三联村,名字叫海盐县宏亮农场。
正值晚稻收割季节,宏亮农场里连片的稻田仿佛一望无际金色的海洋,收割机轰鸣而过,丰收的喜悦也洋溢在张冯良的脸上。
2009年,海盐开展土地流转,张冯良抓住契机,租下290多亩地,成为全市第一位家庭农场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张冯良又迎来了发展大机遇。2014年,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召开,张冯良作为海盐农民代表把自己的经验和喜悦带去分享。
说起从前,张冯良不禁感叹道:“以前我只有四五分地,每年收入不到两千元。2002年,周边农户土地流转,我流转了50亩土地,不到一万元收入。2009年海盐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我流转了290亩土地,拿到了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开始大面积种粮。”
张冯良认为,这五年,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尤其2013年之后,海盐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很大,在税收、贷款发放、农业项目申报等方面有倾斜,农业生产大有可为。
但是即便政策好,农民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要当专业农民求发展,采用机械化操作和科学化管理。
张冯良有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仓库,里面不是用来堆放粮食,而是停放了不少农业机械,如收割机、脱粒机、风干机、中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这些“家当”就花去张冯良150万元。
不单单硬件跟上,软件也不能耽搁。张冯良坦言:“这几年,经营规模扩大后,我也逼着自己学了不少东西,一直在朝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品牌化方面努力。”
近年来,海盐县也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海盐县经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共有352家。
张冯良说:“一千亩土地产的粮食全部卖给国家,将近千吨,全家收入50多万,人均收入达到10万左右。家里生活变化很大,买了汽车,县城里有房。我儿子看到我们的农场发展有奔头,所以也参与进来了。”
说起家庭农场里的另外一名成员——张冯良的儿子,他深感欣慰,“儿子愿意和我一起发展家庭农场,那真是再好不过了。”张冯良说。
张冯良从事农业这么多年,他一直认为:“世界上这么多人,天天都要吃饭,种粮食一定错不了。”所以当儿子也要和他“并肩作战”时,他没有反对。
他的儿子张陆青今年28岁,2010年大学毕业,当时学的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那年没考上教师,也适逢宏亮农场刚刚起步,当时农场比较缺人,于是张陆青决定和他父亲一起经营家庭农产。
在农业天地里闯荡了五年,张陆青虽然黑了皮肤,糙了双手,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实实在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张陆青现在已经熟谙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要点和难点。
现在的张陆青会熟练使用各种农机器具,收割机插秧机犯了小毛小病,他也会进行维修,并且非常享受投身农业天地的乐趣。张冯良开心地说:“现在我儿子已经能独当一面了,我觉得很欣慰,我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农业,接我们的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